传习录(卷 上)
【六五】切实克己用功,天理终会纯全
问:「知至然后可以言诚意,今天理、人欲知之未尽,如何用得克己工夫?」
先生曰:「人若真实切己用功不已,则于此心天理之精微,日见一日,私欲之细微,亦日见一日;若不用克己工夫,终日只是说话而已,天理终不自见,私欲亦终不自见;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认得一段,走到歧路处,有疑便问,问了又走,方渐能到得欲到之处。今人于已知之天理不肯存,已知之人欲不肯去,且只管愁不能尽知,只管闲讲,何益之有?且待克得自己无私可克,方愁不能尽知,亦未迟在。」
梁启超云:“此正是发挥知行合一,语语直抉学病言。”
陶浔霍云:“知行合一之妙。”又云:“此条是王学宗旨。”
参见《矫亭说》:“君子之行,顺乎理而已,无所事乎矫,然有气质之偏焉。偏于柔者,矫之以刚,然或失则傲;偏于慈者,矫之以毅,然或失则刻;偏于奢者,矫之以俭,然或失则陋。凡矫而无节则过,过则复为偏,故君子之论学也,不曰矫而曰克。克以胜其私,私胜而理复,无过不及矣。”(《全书》卷七)
[译文]
陆澄问:“《大学》中说‘知至然后可以言诚意’,对天理私欲还没有彻底认识,怎么能用克己功夫呢?”
先生说:“人若时时告诫自己坚持不懈用功,那么他对理的精微认识就会一天比一天深刻,对私欲的细微处认识也一天比一天透彻。如果不在克己上下功夫,整天只是说说而已,这样天理则不能认识清楚,私欲也不会认识清楚。这就像人走路一样,走了一段才能认识一段,走到岔路口时,有疑惑就问,问了再走,才能渐渐到达目的地。今天的人们对已觉察到的天理不肯存养,对已觉察到的私欲不肯去除,只在那一味忧愁不能完全认识天理人欲,只知道空谈,有什么用处呢?其实只要去克己至无私欲可克,再去忧愁自己不能尽知也不迟。”
释疑:
修身如同探险一样,只是站在原地搜集地图,永远也到不了终点,必须亲自上路,才有可能到达终点。能够指引我们避开岔路,越过障碍的指南针就是“良知”。而诚意克己则是打开指南针的方法,不克己,指南针就会被“私欲”的磁场干扰而失灵,不诚意,就不能下工夫克己。时时致良知,这才是知行合一之妙!
传习录逐条精讲摘要:
真实地、不自欺地、切切实实地对自己用了克己的功夫,而且功夫不间断,你在这个过程当中就能够理解体证天理的精微,同时能够照见私欲的精微。你要不用克己的功夫,那终日只是说话而已,嘴上说天理也好,致知也好,诚意也好,那都是瞎掰的,那就是在说故事。天理不会自己表现出来,天理不会自己过来主宰你。私欲呢,它也不说自己是私欲,其实它是贴着你飞的,就好像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认得一段。
自己已经体验出来的天理,你就好好存养它。已经发现了的人欲,你切切实实地去克服它,这样你才能得益。不然,发愁不能尽知天理人欲,就是一种遮羞的话。只有到了把自己的私心杂念克到没得克了,克得自己无私可克了,到那时你再发愁不能尽知天理人欲也不晚,这是阳明先生的反讽话。
批注:
①诚意。《大学》经文曰:“知至而后意诚。”
②在。俗语,助辞,有指定之意。施本、俞本均改“耳”,固所不必,亦属未当。
③参见《矫亭说》:“君子之行,顺乎理而已,无所事乎矫,然有气质之偏焉。偏于柔者,矫之以刚,然或失则傲;偏于慈者,矫之以毅,然或失则刻;偏于奢者,矫之以俭,然或失则陋。凡矫而无节则过,过则复为偏,故君子之论学也,不曰矫而曰克。克以胜其私,私胜而理复,无过不及矣。”(《全书》卷七)
④这个“亦”有大用处。这里面为何不见天理即不见私欲。既是知善知恶的良知既是天理。所以不见天理,就不见私欲。良知明则私欲无处藏。正是功夫用力处。
净心斋笔录
2023年4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