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七岁小宝骑我的自行车,在公园爬坡上桥,不容我插手。
学煎荷包蛋,一天之内10个,第七个才煎成。打火,分开蛋壳,只让我示范,然后自己屡败屡战,不许我多嘴指导,他振振有词:“妈妈,是你做呢?还是我做?我就不能错吗?”
无论大宝还是小宝,他们的事,我现在吸取教训,不跟别的孩子比,只观察评估他们的现在能力,然后心里确定一下大概的最近发展区是哪个程度,
大宝刚刚自己发力,她的事随她自己的节奏。我负责拖后腿,越拖她越有力。
小宝呢!,天天活力四射,可以偷偷推他往他的能力的最近发展区行动,注意关键词是“最近”——距离他的当下能力层次最近。才能开动他的内驱力
养正常上学孩子,跟养趴窝熄火无力的孩子,以及刚刚出洞蹒跚走起的孩子,方式方法不能一概而论的。
用什么方式去爱孩子,前提是自己判断清楚娃的当下状态,他是需要在当下的区域待一段时间休养生息,还是可以稍稍迈出一点点,?
不要用我以为的视角去判断孩子应该怎么样,而是评估准确他的最近发展区在哪里
这样才能亲子双赢
然后拆分目标,那我们的每一次突破和挑战就瞄准一个目标,聚集目标孩子则更容易突破目标。比如趴窝的孩子,他拿起课本,就是又放下,也是一种进步。那么就确定他的最近发展区是偶尔拿起课本,而不是焦虑他拿起来了咋不学习呢?
最近发展区即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也是因人而异的,而非一个标准的固定的一成不变的区域。
随着孩子各方面的熟悉和能力的增强,孩子的最近发展区会有变化
孩子目前的状况可能不如别的正常上学孩子,但是并不代表他就比人家输了
我们需要做的是找到属于我们孩子的最近发展区,让去摘自己跳起来就可以碰到的那个桃子。
那么这个摘桃子的过程中我们所提供的外部支持和帮助就是“支架”。
关键是这个支架怎么提供呢?智慧之处体现在哪里?
从不能独立完成到独立完成任务之间的距离是最近发展区,而支架的存在就是把最近发展区为现实。
如果说最近发展区是一种状态,那么我们提供支架则是一种方式,通过不断的给孩子提供支架来不断的实现和更新这种状态
怎么提供支架支持呢?1对于孩子愿意做的,可以做到的,我们推孩子一把,是支持;对于孩子在逃避的,做不到的,我们忍一时,给孩子一个缓冲期,也是支持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