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02
西风卷地送凄凉,目断归帆落日黄。 ——(宋)彭秋宇《秋兴》
比不得北风那般狂啸,西风,肃杀中含着凝重的悲凉色彩,营造出一种苍茫的悲壮之美。
《风声》里,东风落幕,西风起。
比起“东风”的故事情节,“西风”中的故事,看起来更合乎情理。
谍战推理故事,人物情节重要,逻辑和情理也要经得起推敲。
不管是东风还是西风,或是最后的静风,其实都在讲同一个故事。
麦家很善于从不同的人物角色,不同的视角,细细地阐述同一个故事。
《风声》中的故事情节,其实并不复杂。简单的说,就是如何利用已知条件,运用智慧或是狡诈,彼此打心理和逻辑推理战,找出泄露情报的“老鬼”,而“老鬼”,则要在无内外援助,密不透风的囚室中,想尽一切不可能的办法,将情报及时送出去。
作为地下工作者,最悲惨的,不是自己要去赴死,而是明知同志们有危险,却无能为力,眼睁睁地看着他们身陷险境,被残害。
“老鬼”不管吹什么风时,心中最大的痛苦和压力,莫过于此。
西风中,潘老假扮李宁玉的丈夫,实为李宁玉亲哥哥。西风中的关键,是潘老讲述的。事情有多面性,我一直以为,事情原本如此,但其实现在想来,是因为人的不同。
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感触、收获、看法、理解等等带着主观性方面,应该都会有不同的。
潘老说,情报最后是李宁玉以死诉说自己的“清白”,将情报藏在画给她两个孩子的画里,传出去的。
看起来合情合理。
只要没有证据证明她是“老鬼”,她在那个时候死去,就是因公殉职,被枉死,她的遗物,理所当然要送达到他的家人手中,而作为她“假”老公的潘老,则有机会将她以死送出的情报,转送出去。
但,人世间哪有那么多的一厢情愿,那些无比狡诈的头脑,又怎可能在那么关键的时刻(第二天即要去围剿),着急忙慌地将很有可能藏着情报的尸体和物品送出去?
在缺乏证据不确定的情况下,不知“老鬼”是哪位,同理,也可认为,哪个都可以是“老鬼”!在那一不小心就可能丢脑袋的年代,有什么理由不谨慎谨慎再谨慎些,一切后事,等围剿完后,再说!
潘老所说的这些,看起来便显得勉强。
西风的诉说者是顾晓梦,活着,活到八十多岁的活生生的顾晓梦。这个故事,看起来更真实,更有血有肉。
因为搅进了很不明朗的因素,故事变得有些复杂,虽然都在起风,但风向变了。这风吹得有些沉,吹风者,显得更有心计,听风者,坠入云里雾里。
西风里也有画,李宁玉画的。
但这画,在李宁玉和顾晓梦达成的全作中,成了一枚棋子。
李宁玉看着“宁死不曲”,事实上却利用画传情报,如能识破画中机秘,她的身份便随之被揭破。
最被肥原信任,最早被他排出在“老鬼”范围外的顾晓梦,却成了看破画中机秘的告秘者,进一步取得了肥原信任,便有了机会,略施小计便稳当地在走狗王田香的眼皮底下,将“情报”传给了老鳖,一场地下工作者的灭顶血灾,便这样神不知鬼不觉地被化解了。
喜欢看这样饱满的,经得起推敲的故事。
看起来好像云淡风轻,但当事人的度过的每分每秒,都是在紧张痛苦地煎熬着。
才三十多岁的正当年的李宁玉,到底有多强大的内心,才会选择被活活打死,也要伙将着顾晓梦,赌她会帮自己将情报传出去。
她选择离去时,其实也并不能确定顾晓梦一定会配合她,如果用潘老儿子的话,那是一帮不相信眼泪的家伙来解释,这个情报是传不出去的,因为顾晓梦也会是铁石心肠。
但,看到八十多岁的顾晓梦,还是一个不小心就被气得需要女儿安抚,心一下释然。有这样情绪起伏的人,又怎会是无情无义之人?不正是因为有在乎的,才会被气到吗?一个人,有所在乎,又怎会铁石心肠不相信眼泪?
比起东风,我更相信西风。
虽然,东风起,百花开;西风残照的,却是汉家陵阙。
但西风,的确更真实。
李宁玉牺牲了,顾晓梦撇下孩子丈夫,去了台湾,其他的被囚之人,甚至没被囚的张司令、白秘书,都因此事从此不见了踪迹。
那一纸,宁可错杀不可放过,不也是那卷起的凄凉西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