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终身成长》第二章。
第二章对思维模式进行了解析,作者列举了许多的例子,阐明固定型思维方式的人喜欢对自己下定义,愿意评估自己,他们认为天赋大于努力,当他们不如意或失败时,容易否定自己或遮掩不足,害怕失败,愿意看向比自己还糟糕的人,并且不愿意面对挑战,固步自封,没有安全感,时间长了会丧失自信。
而另一种成长型思维方式的人呢,相信努力会使能力得到更大的发挥,他们失败时能正确面对,敢于接受挑战,不会轻易否定自己,而且会越来越自信,并引发更强烈的兴趣。
我谈谈自己的理解,我觉得两者的差别就是心胸和格局问题。成长型思维的人会用发展的、动态的眼光看问题,有全局观,有心胸,我常跟女儿说,“心大了,事儿就小了,当遇见问题时就想当下的结果一定是过去哪儿没有做好,找原因分析,想办法调整,再接着努力就完了,一切都是可变的。”
而固定型思维的人,我理解是虚荣心作祟。过于在乎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印象,太在意面子,是为别人而活,没有活出真实的自己,而且眼界太窄,需要开阔胸襟,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或者失败,只要努力,只要坚持,让自己更好,比昨天好,比过去好,不留遗憾就是成功了。
阅读第一章时对我家女儿和我母亲的疑惑,忽然也明白原因了,妈妈和女儿都是心口不一的人,嘴上认输,可行动上努力,结果都是好的,可为什么这样呢?妈妈的原生家庭,虽然妈妈的小时候我不知道是什么样的,但我的父亲嘴上从来不赏识我的妈妈,我一直觉得爸爸不对,但妈妈骨子里是极要强的人,所以妈妈当面不习惯自己的优秀,心里却不服输。我呢有爸爸身上的影子,在女儿小时候对女儿要求严苛,标准高,不说优点,全找不足,美其名曰“成长点”,认为优点有了挺好,不需要说出来,虽然这几年看了许多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已经改变了太多,但女儿小时候给她造成的影响还是蛮深的,女儿前两年还总问我“妈妈,我优秀不”?我心想“当然优秀啊,不优秀我早就说出来了”,现在想想为什么优秀的地方不多多说出来呢?
所以,孩子小时候我对她的陪伴方式多数是固定型思维为主导,十岁之后因为孩子的求学经历,让她自己多多体验到了努力与事在人为所带来的成绩,她越来越自信,并且敢于挑战自我!
想想现在的应试教育,如果学校的老师都能以成长型思维来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每一次的考试,尤其是初高中学生,就不会有那么多学生有焦虑甚至厌学的行为。因为每一次考试成绩真的都是对他们智力与能力的评估,固定型思维的孩子就真的会怀疑自己,并且觉得努力也学不好,担忧、恐惧、自卑,当他们滞学时,老师如果能鼓励学生“考试是帮助我们查缺补漏,督促大家学习的进度与节奏,每个人只要最大努力,把自己的能量发挥出来,不负青春年华就好了”,那我们的孩子该是什么样的精神面貌呀?而不是像这样,下等成绩的孩子,基本上每天都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得过且过”!
孔老夫子的一生都在“敏而好学”,何况我们乎?
期待后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