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岁的儿子不知什么时候喜欢上了玩游戏,在家我们一般是不让他玩的,总害怕玩游戏多了,会上瘾。可他总是在家来客人或出去和亲戚朋友聚餐谈话时,想我不会在外人面前拒绝他,拿住手机不放手。以往,假期里,一群孩子们会在院子里追逐打闹,骑自行车,捉迷藏……现在暑假的院子变得静悄悄了,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凑一块玩手机了,这样的画面真叫人焦虑,也成了家长们聊天的主要话题。手机似乎成了亲子关系,孩子成长的最大杀手。
今天再次听了廖皓璇老师的课后,我进行了深深的反思。
第一,我们家长只知道孩子爱玩游戏,但我们很少有人真正去探究孩子沉迷网络的原因,他们或许是孤独没有朋友,或许是在生活中缺少被人肯定,或许是没有自信、没有想要的空间,他们在网络的世界可以满足现实生活缺失的部分。
第二,我们很少有人去了解孩子上网手机看电子书还是玩游戏,看什么书?玩什么游戏?是暴力型还是娱乐型,是挑战型还是构建型?我们要和孩子一起去好奇,不要一味地制止,指责。
第三,发现了问题,要面对问题,要关注的是孩子而不是手机,一味的关注手机只能使亲子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家长越来越焦虑。要让孩子从根本上理性对待网络,对待手机。
第四,从思想上认识孩子沉迷网络首先应该改变的是我们家长,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你首先要放下手机,不要给自己任何借口。对年龄小的孩子,不能绝对禁止,不要把手机当做洪水猛兽,得让孩子适度的玩,一开始必须控制上网时间。同时要告诉孩子手机的用处不光是玩,它也是查资料的工具,是旅游时的导航,是临时的笔记本,是一个多功能的工具。有机会多让孩子自己去操作,比如导航,便签,淘宝等。对青春期的孩子不要一味地唠叨,严厉的制止。一定要走进孩子的内心,和他一起玩游戏,看小说,给他一定的空间,时间和自由,让他信任你的这份信任。同时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同理心,忍受他的有时候的暴跳如雷或是冷漠无情,等待他的改变,等待他们的成长。
第五,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要和孩子讨论如何健康上网?要和孩子在意见一致的条件下,商量合适的上网时间。父母要做孩子成长的同盟者、陪伴者而不是监督者、控制者。让孩子内心需求尽可能的得到满足,从而由内心愿意真正的改变。
非常赞同的一句话:理解不代表同意,接纳不代表支持,开明不代表纵容。我们要用开明的方式和孩子相处,理解孩子的情绪,也要告诉孩子我们的底线。
总之,我们要在理解、沟通的基础上和孩子共同寻求一条科学的网络文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