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 【原文】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①,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曰暴(pù)之②,十曰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今夫弈之为数③,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④,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hú)将至⑤,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⑥,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非然也。”
【译文】
孟子说:“对于大王的不明智,不必觉得奇怪。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东西,如果晒它一天,再冻它十天,也不能够生长。我与大王相见的次数太少了,我一离开,那些给他浇冷水的人就来了,我对他刚萌芽的一点善心又能怎样呢?譬如下棋,只是小技术;如果不专心致志,就学不好。弈秋是一国的下棋高手。假使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讲解。另外一人虽然也在听讲,却一心以为有只天鹅快要飞来,而想拿起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与别人一起学习,成绩却不如别人。这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吗?我会说:不是这样的。”
【注】
① 或,同“惑”,奇怪,疑惑。
② 暴,同“曝”,晒。
③ 数,技巧,技艺。
④ 弈秋,名秋,因为擅长下棋,所以叫弈秋。
⑤ 鸿鹄(hú),即天鹅。
⑥ 援,拿。缴(zhuó),拴在箭上的生丝绳,这里指拴着生丝绳的箭。
11·10 【原文】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①。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②,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嘑(hū)尔而与之③,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④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⑤。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⑥? 乡(xiàng)为身死而不受⑦,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
孟子说:“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两者如果不能一并获得,就放弃鱼而选择熊掌。生存是我所想要的,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两者如果不能同时兼顾,就放弃生存而选择义。生存是我所想要的,但是我所想要的还有超过生存的,所以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是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所以有些祸患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没有超过生存的,那么凡是可以求生的方法,哪有不用的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事情,哪有不做的呢?照这么做就能保全生命,然而有人却不去做;照那么做就能避开祸患,然而有人却不去做,由此可见,人所想要的还是有超过生存的,所厌恶的还是有超过死亡的。不单单是贤者有这样的心思,而是每个人都有,只是贤者能不丧失它罢了。
“一筐饭,一碗汤,得到就能活,得不到就饿死,但如果吆喝着施舍给人,就是饥饿的过路人都不会接受;如果用脚踩过再施舍給人,就是乞丐也会不屑一顾;但是遇到一万钟的俸禄,竟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一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美、妻妾的侍奉、我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过去宁可死亡也不接受的,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了;过去宁可死亡也不接受的,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过去宁可死亡也不接受的,现在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而接受了,这些难道是没有办法停下来的吗?这种情况就叫做丧失了本心。”
【注】
①辟,同“避”,逃避,躲避。
②豆,古代盛食物的木制盛器。
③嘑尔,指轻蔑地呵叱、吆喝。嘑,同“呼”。
④蹴(cù),践踏。
⑤万钟,指俸禄很多。钟,古代计量单位。万钟约今160万斤。
⑥得,同“德”,动词,指感激。
⑦乡,同“向”,以往,向来。
11·11【原文】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①,哀哉! 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译文】
孟子说:“仁,是人的心;义,是人的路。放弃这条路而不去走,丧失这颗心而不知道去寻找,真是可怜啊!一个人,鸡和狗走失了,都知道去寻找;但是心丧失了,却不知道去寻找。学、问的方法没有别的,就是找回丧失的心而已啊。”
【注】
① 放:丢失,失去。
【心得】仁心义路,把飘在外面的那颗心找回来,不要舍本逐末,为了一些蝇营狗苟的事情忘记了自己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