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直知道自己的弱点在思维不清晰,所以最近关注思维成长的书多了些。
看到《深度思考》不断逼近问题的本质这本书。这本书讲到这样一个观点“重要的不是决定,而是决定背后的动机”,内心很有感触。
换个角度来说,重要的不是做什么,而是为什么而做。
这让我回想起上个月的写作状态,从投入来说,我付出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从反馈来看,效果是不理想的。
因为很多次我都缺乏了独立思考,为了写作而写作。
就拿《细节,思维的另一种修养》来说吧,这篇文章的灵感来源于一篇公众号文章。
第一次读它,感觉充满了启发意义,很是欣赏,所以我决定也要写一篇这样的文章,传递自己的收获。
都说复制是高效学习的第一步,所以我也来复制优秀的作品。
我心里想着复制他人的框架就好,结果写着写着,一不小心偏离了初衷,复制大部分的内容。
在写作过程中,自己完全被作者的思想带走,没有独立见解,连案例也是强硬塞进去的。
所以整篇文章下来,没有主心骨,读起来还牵强附会。
其实这种受他人思想影响的心态不光出现在写作中,生活,工作、感情中也是如此。
对于很多事情,以为做了就做了,却没有深入思考,究竟为何而做。
02
缺乏独立思考这个问题很早就意识到了,可迟迟找不到突破口。
欣喜的是,今天看成甲老师《好好学习》中的黄金思维圈,找到了内心想要的答案。
所谓黄金思维圈,其实是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我们看问题的方式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what层面,也就是事情的表象,我们具体做的每一件事;
第二个层面是how层面,也就是我们如何实现我们想要做的事情;
第三个层面是why层面,也就是我们为什么做这样的事情。
绝大多数人思考问题的时候,是从what的角度出发,很少有人能够从how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而站在why的角度思考问题的人,就少之又少了。
都说“在模仿的基础上创新,是让你领先于他人的方法”,这里的模仿也要讲究层次。
真正的模仿是理解“为什么”,看到模仿的本质,而不仅仅是表象,这才是后期创新的关键。
看到这里你有没有明朗呢?你的模仿是停留在what层面,还是why层面呢?
通过成甲老师的讲解,我的模仿仅仅停留在事情的表象,没有透过表象看到本质。
这也给了我启发,我们模仿不仅仅是模仿文字内容,更要模仿背后的价值观,要从why层面,总结出普世价值,再举一反三。
比方说,昨天看到朋友名为《每天日都愁素材,原来是这点操作失误》的文章就证实了凡事要多多从why出发的益处。
每天日更找不到素材让我很是头疼。昨天开始刷新闻找素材,当我做记录时发现了两条新闻背后相同的普世价值。
于是这触发我的思考,遇到素材要多多思考为什么,透过现象看本质。昨天我去学校给女儿领书的事件更是印证了这个观点。
具体情况是这样的,昨天,我女儿学校要组织家长领教科书,又不能扎堆领,怎么办?
经过家委和老师的讨论,决定请一位开店的家长帮忙,借用他的店放书,再通知家长分时段领书,避免了扎堆,也避免了老师长时间守在学校。
这位家长很爽快地答应了,而且还帮用袋子成套打包好,非常的周到。
如果按照以往我会这样写:我觉得他做得非常好,以后我也要向他学习,多帮助他人。
昨天经过思考后我这样写到:因为他帮了大家,既提高了好感度,又提高了店面的曝光度。
出于互惠心理,以后班里家长有需求,肯定先来光顾他,指不定还会介绍客人来。所以说,利他就是最好的利己。
这两者主要有什么区别?她以往记录的都是某件事的经过和情绪,却很少思考这件事和大众有什么联系。
所以,从黄金思维圈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就是从what层面考虑问题,局限于具体事情本身。
昨天经过她这样一思考和提炼,就相当于,从见自己到见众生,能和读者产生联系了。
所以,从黄金思维圈来分析,她的思考已经从what上升到了why层面,提炼出“利他就是最好的利己”这条价值观,还上升到了人文情怀,互惠心理。
03
很显然,第二种思维模式更让人产生共鸣。所以,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要不断询问自己why,并且努力思考这件事背后有什么价值?这个价值对读者有什么联系?
了解了背后的原理,那么具体该如何应用呢?继续上面的话题,以我自己写作为例,当我写作遇到敷衍态度时,就要不断询问自己为什么要写作?
不断剖析自己,直到挖到心底最深处的底层价值。
比如:
01、我为什么要写作?
因为我想提升思考能力。
02、为什么要提升思考能力?
因为思考能力提升了可以提升认知效率。
03、为什么要提升认知效率?
因为可以节省时间,做更有有意义的事情。
04、为什么要节省时间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因为生命很宝贵,我想更好地成就自我,提升自我价值。
所以成就自我,提升自我价值就是我写作背后的原动力,有了这个原动力,对待写作我将动力满满,充满能量。
这时再处理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how)就会轻松很多,比如以下的这些困境:
01、写作没有底层逻辑思维,结构不清晰。
02、遇到素材不知道如何更好地关联。
03、没有对标标准,缺乏反馈体系。
那么针对这些how,可以想出具体what的应对策略了。比如针对上面的问题,可以这样操作:
01、参加赛先生21天写作训练营,训练自己写作的底层逻辑。
02、阅读时及时做读书笔记,训练自己发散思考能力。
03、跟长工小姐姐做搭档,相互点评,给予反馈机制。
总结一下,自己以前为什么很努力却看不见成效?因为那是仅仅停留在what行为层面的低水平努力。
一个人真正的成长是从认知方式why开始改变的,所以,生活的各个角落都需要黄金思维圈!
思维方式成就一个人,让我们考虑问题多从why入手吧,这是个人快速成长的秘密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