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无聊赖的时候来上一碗满含酱香的麻辣烫,就会突然发现,潦草的人生仿佛又充满了意义。
一年四季,沿街的麻辣烫都旗帜招展地宣示着他们的势力版图。若干年来,麻辣烫们就像河边野蛮生长的荒草,以它们原始而简单粗暴的方式收割着城乡人的胃,所到之处,几乎全域性的罕有对手。
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吃食,其貌不扬,甚至略带寒酸。可谁能想到,就是这么一个说菜不是菜,说汤不是汤,长相飘忽而荒诞的食物,不讲武德,凭着一股子乱拳打死老师傅的江湖打法,硬生生地发展成众所周知,全城热爱的名品美食之一。
当麻辣烫遇上东北人
尽管麻辣烫的出生地不在东北,但麻辣烫的水煮江山却是由东北大哥打造的。饮食的江湖几乎都有这样一个极其奇妙的现象,一道吃食的火爆基本都不是由本乡人开创的。譬如满大街的牛肉拉面,虽然都挂着“中国兰州”的字样,但大多都是在青海人手里飞黄腾达的。在全国各处飘荡的拉面,和兰州的牛肉面基本不是一个事物;还比如满大街的成都美食,虽然也都挂着“成都”的招牌,但都是由重庆人缔造的。类似这样的例子,在饮食的江湖上不胜枚举
东北人有乱炖的天性,有炖煮的传承基因。其实,究其本质,当年闯关东淘金的汉子们和当年在水边拉纤的纤夫们的生活水准基本是在一个水平面上的,纤夫们将所有的物什都能拿来麻辣烫了,东北的汉子们将所有的物什一起拿来炖了。所以,当两个相同性质的吃食在现代东北人手上相遇的时候,一下子焕发出新世界的魔力。
于是,新版本的麻辣烫在东北人神奇的创新下,就像大东北的洗浴一样,在繁乱的都市里荡起了涟漪。
万物皆可麻辣烫
这一锅的麻辣烫,就像天下的河山一样,包罗万象,几乎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拿来烫的。
打一个形象的比喻,麻辣烫锅底就像一个公共广场,不管是荤的还是素的,不管是腥的还是臊的、膻的,各种食材不分职务高低,身份贵贱,个头长短,都会齐刷刷被平等地按进火热的浓汤里接受汤色的洗礼。
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河里游的,草里蹦的,圈着养的,野地里自然生长的,河边爬的,挂在树枝之上的,凡是可以入口的,不管是绿的,还是红的,也不管是白的,还是黄的,大家相互拥挤在一起,组成了一个色彩斑斓的水煮世界。
每一种食物都有它天然的味性,每一种食材又有它天生的性格。有的倔强,有的温暖,有的孤傲,有的和善,有的味酸,有的味甜。而当各种食材相聚在一起,南来的白菜,北往的过客,经过不断的浸泡煮制,大家相濡以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保持自己独立个性的同时,也吸收了各种味道的精华。恰恰就是经过这么一深入的洗礼,就把这个麻辣烫弄出了人间无限的烟火气来。
这个烟火气,就是麻辣烫的灵魂,这个烟火气,也正是麻辣烫得以在大江南北通行无阻的利器。
当麻辣烫带着诱人的芳香从河边走到岸上,当它们带着山野原始的羞涩和朴素从乡间走进城乡,通过四川人民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创造,又泛化出各种色彩纷呈的“烫二代”出来——串串香、签签香、钵钵鸡都是这“烫二代”中的佼佼者。
麻辣烫背后的水煮哲学
通常情况下,加热食物的方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直接通过火烧火烤把食物弄熟,包括烧烤、铁板烧、炙子烤肉、烤面包、挂炉烤鸭和烤红薯等等,基本都可归为这一大类。
另一种就是通过中间商把食物弄熟,包括油炸和水煮以及蒸制。不管是水,还是油,或者是油水混合物,它们都是通过先加热中间的介质,然后再通过二次传导,把食物煮熟。这一招有着深厚的文明积淀和典型的东方智慧。
在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之后,古老的中国先民们学会了用火烧熟食物。后来,随着黄帝发明了土陶瓦罐,先民们又学会了用水蒸煮食物。从人类获取食物的进程来看,从火食到水煮的演进变迁是一场食物革命,而这场饮食革命从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就已经开始了,所以,水煮食物显然都是有厚重的历史和文化传承的。
当麻辣烫一股脑儿地将所有食物混在一起煮制的时候,又暗合了中国传统的“五味调和”理论,酸、甘、苦、辛、咸,每一种滋味都渗入其中,加上各种食材留在锅里的余香,诸般滋味混合,就形成了一曲味道的大合唱。所以说,麻辣烫之所以能被广泛接受那都是有一定的哲学道理的,这是它被广泛接受的基础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