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中华老师带着我和王紫薇老师一行三人乘车前往克拉玛依市,参加为期三天的全疆教师素养大赛暨教学大赛的观摩活动。短短三天时间,3个讲座、20节课、3节评课,可以说是时间紧迫,同时也是收获满满。
三天的学习不仅仅是视野的拓展、专业技能的学习,更主要的是精神上的洗礼。
60多岁的王栋生老师,一只眼睛看不见一只眼睛还花,就这样还每天坚持一两千字的写作。我感到汗颜,我做不到每天都去写东西。20节课他更是一节课不落的听下来。他的教学故事和教学钻研,让我看见了、也明白了原来老师是这么当的。
最让我产生兴趣和共鸣的还是肖培东老师的讲座《老老实实教语文》和他的展示课单元教学《现代诗“活动探究”“尝试创作”》。
我非常认同肖老师说的,语文教学要立足于文本和语言,这些都大于课堂的活跃度。我们要遵循语文教学的教学规律和教学性质,不能总是要求课堂上的虚假“热闹”,这就成了一场做秀。一节课40分钟,学生又唱又跳最后再来一个煽情的总结。这还是语文课吗?语文的味道体现在哪?
19位来自全疆各个地区学校的优秀青年教师的参赛课和肖培东老师的一节示范课,共20节课。其中乌鲁木齐八一中学的一位老师讲得是《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和肖老师讲得单元阅读教学我最感兴趣。可以说这两节课难度系数比较大,一个是单元教学一个是整本书教学。但两位老师课上得非常精彩,效果也非常棒。除了学生基础好和知识面广以外,最主要的还是老师教学技能高超,真正做到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老师和学生都是第一次见面,老师的亲和力迅速和学生拉近了距离。拿这两节课和其他课做比较,我觉得这两节课,老师才是真正的做到了主导者的地位,收放自如。老师指哪学生打哪,学生始终围绕着老师在转,老师能做到一节课兼顾到好学生、差学生、举手的学生、不举手的学生,甚至不愿意开口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都能说上几句。还有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这两节课没有体现小组合作。可能是没有我们想看到的或者说是我们头脑中的小组合作。我们平时的小组合作就是老师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4个或6个人一组,给上5、6分钟的时间讨论,抑或是把几个问题分给3、4个小组一块讨论。老师有时害怕学生回答不出来,下讲台走走给个别组指点一下,唯恐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也讲不出老师想要的答案。我在这里并不是否定小组合作,我在想是不是我们在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时出了什么问题?小组合作应该是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解决有价值的问题从而获得知识的一种手段,而不是一种必须存在的现象。
当然,以上观点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有错误欢迎指正。
追风筝的猫
2019年10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