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是什么》是《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系列丛书中的一部分,可以说是一本传播学的课外科普读物。这本书对传播学进行了一次非常基础甚至是通俗易懂的阐述,适合每一个初识传播学的小白阅读。
这本书中十分吸引我的是文艺传播这一个部分。众所周知,人类有抒发情感的需要,也正是这一个需要催生了文艺传播的诞生,文艺传播几乎贯穿了整个人类文明史。
文艺传播vs新闻传播
新闻报道(理论文章、学术文献、宣传材料)属于讯息性文本,传播的是功能性信息(逻辑信息)。而文艺传播中的文艺文本则传播的是非功能性信息(形象、情感)。与新闻报道不同,公众在接受文艺文本传播的信息时,或许会有一时的“忘我”,但是终究会回到现实,告诫自己“那是假的”。看一本小说,即使是一本以真实事件改编的小说,它的参照系也是作者虚构的情境,当不得真的。这是文艺文本区别于新闻文本的一大特征。因为我们都知道,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
此外,文艺信息中的情感的互动传播也是其一大特点。文艺文本通过提供完整的文本来激发接收者的审美情趣,同时被传者也可以反过来参与艺术的创造。因此文艺创作没有绝对客观的参照物,只需要合乎逻辑即可,而创作者还可以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与修辞手法来使文本充满美学张力。
有限的母题
讲故事是文艺传播的本质。“讲什么故事”与“如何讲故事”代表了文艺传播的两大核心问题——内容与形式。古往今来,故事的内容看似千变万化,实则可以归纳为有限的母题。通过对有限母题的重新组合可以衍生出无数的故事。
那么什么是“母题”呢?“母题”是构成故事的基本元素,是故事中的最小的单元。其数量有限,但是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却可以构成无数的作品,并表现在各种文学体裁和文化形式中。书中举例的“神奇的怀孕”让我想到曾经在很多历史书中看见过“天降异象”的母题。在中国历史上,很多大事件发生时都会“天降异象”。陈胜吴广起义时,有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的异象;赵匡胤陈桥兵变前有“黄袍加身”的异象;元末朱元璋起义时,有“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神秘预言出现的异象。而这两种母题背后,又代表了中国古代特有的“君权神授”的深刻思想背景。书中提到的其他母题,如死亡母题、情欲母题、寻宝母题都是非常典型的母题类型。
如何讲好故事: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
记得曾经看过一句话:“天下文章一大抄。”这句话或许有些偏颇,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人们讲故事是有套路。对此,曾有许多的学家做出研究试图找出这些“套路”,而结构主义叙事理论大家格雷马斯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符号矩阵”来揭示这一奥秘。
他提出,关于“意义”的基本概念是通过我们所感到的语义单位之间的对立呈现出来的,这种二元对立决定了人类的叙事行为,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了叙事的基本结构单位“结构素”,然后提出三对“行动素”范畴,所有“行动素”都可以适合三组二元的对立,产生出任何故事中的所有角色。它们是:(1)主体对客体;(2)送信者对受信者;(3)助手对敌手。每一个故事实际上就是有限行动素的无限变化的组合。这个矩阵适用于任何的文学作品的分析。
综上,《传播学是什么》是一本适合所有刚刚接触传播学的小白的一本书,它通俗易懂、深入简出,或许比不上专业课本的权威,但作为入门读物,一定是极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