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宁可不识字,不可不识人。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名人名士,枭雄豪杰因不识字而出笑话的故事或情节。不识字,或许会闹出一些不伤大雅的笑话,这都是细枝末节,不碍根本。然而不识人,怎么可以成事?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句话人们有褒有贬,但应该承认,这句话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因为知人太重要了,所以有人,说,借我一双慧眼吧,希望,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很羡慕,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一看人就看穿了别人,一看到别人的举动就洞察了别人的心思。
殊不知,善观人者观己,善观己者观心。只有正心者才善观己。所谓平则清,清则明,就是这个意思。
知人知事,固然要有一个善于比较的心和方法,但更要自修自守。自修,就是自我修养,自我修正错误的思想,自我修正不良不好的习惯等等。自守,就是自己立规矩,自己守规矩,自己立章法,自己守章法。知道自己的心正不正,就知道自己的人正不正,就可以判断别人正不正。知道辨别事情的方法,就知道自己的事对不对,就知道别人的事对不对。知天下人,知天下事,还要从自己的心开始。自己的心就是起点,做人做事的起点。岳飞说,运用之妙,在乎一心。天下又有几个能把自己的心操控得收发自如呢。
有两个说法,好像是自相矛盾。第一个,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第一次听到是我高一语文老师说的。第二个,人各有心,心各有见。这是我年初读书看到的。处名利之境,第一个适用。就事论事,第二个适用。我也发现了,我每每说出一个观点或论断,总是有人批驳。或许是我见事不明,或许是我人微言轻,但我还是很喜欢听的。我很喜欢去看网友们各种各样,赞同或否定甚至脑洞大开的评论,那是拓展眼界,广阔胸怀的好地方,也是学习和培养比较思维的好方法,因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知己,就是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缺点和优点,知道自己的思维方式,知道自己的三观,知道自己处世的态度,知道自己做事的方法等等。知人也不过是这些内容。但人心隔肚皮,所以还是运用到比较分类的方法。
因为不是天才,因为不足够聪明,所以我为自己制定了一个知一守一,从一开始的方法或者说是方针策略。做一件事,就抓住一个点,抓住我所认为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则,或者规律,然后就守着这个点,当然,在做事中或有调整,但这个点不变,就是有变,也是这个点的升级版。这个点是重点,是知识点,是技术点,是价值点,是动力点,是给力点,是基础点,是基本点,是出发点,也应该是结束点。
看人,也应该是从一点开始。这个人,面容洁净,衣冠整齐严肃,是个有修养的人;这个人,说话有条理,是个严谨的人;这个人,豁达随和,是个可以论事的人。如此等等。我觉得看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快速的看到一个人的优点,长处,并且能长久的记住,可以作为初心。
有道是,出家如初,成佛有余。所以不忘初心很重要。有很多人感慨,人生若如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比如说,兄弟本来是相互扶持,共同进步的。这是初心,如果能不忘初心,保持初心,即少年时和,长大后和,老了之后也必然还是兄弟和。和别人结交也应当如此才好。
曾国藩说,人若一味见人不是,则到处可憎,终日落嗔。这句话很精辟。在现实中,我们也经常看到一些到处讨人嫌的人。因为这种人只会看到别人的缺点,看不到别人的长处,一到说话时便说不出好话,动辄伤人,处处招尤。如果只是因为说话而得罪人,在做事时处处碰壁,以致于事不成,未免不值得。有才能,然而又因为一些细节做不成事,这对个人来说应该是最冤枉的事了。这种人,这种事,在历史上并不鲜见。我们应该警惕以避免。
与人相处,要多多看到别人的好处,要多多看到别人的长处,要多多看到别人比自己优秀的地方,要多多看到别人拥有而自己所没有的能力,而对于别人的缺点,也就是所谓的想当然的缺点,要设身处地的去想,角色变换的去想,不吹毛求玭,不以瑕掩瑜,也要知道自己不是圣人,要知道自己并不完美,如此,才能真正的做到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接纳他人,才能真正的互信互助。
古人训,人生至愚是恶闻己过,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
又说,不见己过,便绝圣贤之路,喜谈人过,便伤天地之和,嫉恶心不可不明;嫉恶语不可不忌。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与人相识,当惺惺相惜。人各有心,心各有见,当求同存异,以资合作。不以小过而掩人大美,不以小怨而忘人大恩,不以一偏之见而不识全貌。
人有正邪之分,有善恶之分,有好坏之分,有贤愚之分,有勤懒之分,有高洁卑污之分,有谦虚傲慢之分,有诚实奸佞之分,有坚强懦弱之分,等等。然而,要知人识人,必先正己。眼睛歪了,看人也会歪了。不正己,看人不得其正,不能说是知人。不正己,做人做事不能得其正,不能说会做人做事。我说,正心,正己,是识人识事的起点,对不对?
我都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倒是希望有人能看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