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肯不识字,不可不识人。这句话讲的是我们如果要在识字与识人之间作出一个选择的话,宁可选择识人,识人比识字更为重要。为什么这样讲呢?我们也看到,在漫长的旧社会,好多人并未上过学、也不认识字,但是由于他们对人性把握得十分到位,对社会上的一整套规则洞察得十分到位,也做出了不凡的成绩,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反观一些饱读诗书的人,往往囿于封建礼教的藩篱,诸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还有《儒林外史》中生动刻画中一些迂腐的读书人、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中描绘中孔乙己之类的执着于茴香豆的茴有四种写法这种与经济人生关系不大的酸腐文人,真是成了笑柄。从这样一些直接的人生经验中,人们得出了宁肯不识字、不可不识人的格言警句。
当然,文字是文化的直接载体,读书识字是一个人基本的人生权利。读书认字在长期以来也承担着社会分层的功能和作用。在古时候,只有有余粮的大户人家,才可能请得起私塾先生,对自己的子女进行发蒙,交给他们读书认字的本领。而升斗小民、山野村夫,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日子,哪里有经济实力让自己的孩子进学读书呢?于是,读书成了有钱人家的特权,大字不识成了耕夫野人的代名词,读书人虽然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但高人一等。在旧社会,识字的人往往凭借一种文化上的优越感和社会特权,通过把持官府、诉讼、宗教、祠堂、宗社、学堂、撰写书信、对联,画年画等对不识字的人进行精神控制和钱财压榨。
我们又为什么选择识人更加重要了。有句话说得很好:人生识字糊涂始,尽信书不如无书。识字读书固然重要,但是毕竟是间接的人生经验。要真切地把握社会,则必须要深刻把握人性。既要认识到大多数人善良,又要认识到只要牵扯到钱财等利益,人性的恶会被激发出来,会被无限放大。人性的弱点就是经不起考验,社会心理学中好多考验人性的实验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人心不足蛇吞象,贪婪是人类的普遍缺陷。社会这所大学,比任何大学更加教育人。人是社会化的人,只有完全融入社会、适应环境,才能活得风生水起、左右逢源,得心应手,扬名立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