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我们时常听到别人说,读书有多好多好。于是,你满心虔诚地买回一本又一本的书,希望可以通过它们来提升自己。
可是一段时间过去,被占据的往往只有书架,还有一切可以用来堆书的空间。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你明明想要读书,想要将知识化为己用,却总是输给了没有时间、没有效果?
答案,就在这本《快速阅读》里。
本书的作者,克里斯蒂安·格吕宁,在大学里选择了法律专业,但在大学里除了学习法律专业和选修其他专业外,他还要费心经营自己创办的公司。
但作为一名法律专业学生,格吕宁依然需要通过司法考试。
要知道,德国的司法考试可不比我们国家的司法考试简单!在德国,法律系学生一般都得花上一两年的时间来准备这个考试。
每天学12个小时以上,每周只休息一天。可尽管如此,每年的淘汰率仍然居高不下。
但格吕宁显然没有这么多时间来准备考试。他开始思考,既然在时间上无法取得优势,就只能在学习效率方面下功夫,寻找出路。
于是他开始研究众多学习法则,最终另辟蹊径,独创了一套“逻辑k书法”。通过这个“逻辑k书法”,格吕宁用更少的时间,取得了更高的分数。
这本《快速阅读》,就是作者多年来的心血结晶。通过这本书,你会学到:如何在节省时间的基础上,达到最佳的理解和记忆效果。
接下来,我就来给你解读《快速阅读》这本书的精华内容,一步步带你提升阅读速度,掌握更多高效阅读的小技巧。
首先,你会了解到,到底是什么拖慢了你的阅读速度。
接着,我会在此基础上,告诉你一些针对性的解决之道。用好这些方法,不仅能够让你阅读时更专注,也能很好地提升你的阅读速度。
但这还没完,因为最后,我还会进一步告诉你,怎样在读得快的基础上,理解并记住更多内容。毕竟,你之所以阅读,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够将书本知识化为己用。
所以,怎样提升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记忆效果一定是不容忽视的一环。
明确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后,就一起开始我们今天的学习吧。
01首先,大家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在阅读一本书时,是不是会一边看,一边情不自禁地跟着默念?而且每隔一段时间,你就会发现自己的思绪不知道就飘到哪儿去了。
你甩甩脑袋,想要将注意力重新找回来,却发现你刚刚才看过的内容,已经变得无比陌生。
于是,你只好从这一页的第一行开始,再逐字逐句地重读一遍。
读到最后,若是有人问你:“今天看书都看了些什么内容呀?”,你可能支支吾吾个半天,也只能说上一些皮毛。
你有想过,为什么自己看书会是这种状态吗?明明你为了看书,又是推掉所有约会,又是抽出大把时间的,可结果竟然是一看就忘,真是想想就觉得不值。
其实,不只是你,作者也曾碰到过和这相同的情况。所以,他专门查找了一些脑神经领域的相关研究,最后发现:原来人之所以常常走神,是因为阅读速度完全跟不上大脑处理信息的速度。
所以,当大脑处理完我们看到的信息后,它有大把的空闲时间可以用来处理其他的信息。
基于这个原因,你在看书的过程中,脑海中才常常浮现出一些其他的声音。
比如,“为什么人家周末放假出去玩儿,我就得闷在家里看书?”又或者,“我到底选的是怎样一本天书?实在是太难理解了。”
很显然,在这些声音的影响下,你是很难快速看完一本书,更别说是理解它,记住它了。
所以,如果你想要让自己的时间花的值,看的内容又记得住,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抓到拖慢你阅读速度的“幕后黑手”。
看过侦探小说或者探案剧的朋友都知道,一般“幕后黑手”常常都是隐藏在主角身边,而且看起来非常不起眼。
这里也是一样,如果没听这本书你可能不会知道,制约你阅读速度的竟然会是这样3个因素。
第一个因素,是我们生理上的。由于人类的生存本能,所以我们的眼睛会优先捕捉那些动态的物体。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有人在人群里向你招手,你是很容易就能锁定目标的,但如果那个人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你要快速找到他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我们在看书时也是一样,相比静态的文字,我们的眼睛会更喜欢捕捉那些动态的小动作。
所以,一旦你在看书时翻页、转笔、玩手指,又或者是周围发生了什么小动静,你的注意力就很容易被吸引走。
这样一来,阅读速度自然也就跟着大打折扣了。
除此之外,还有两个因素,也会拖慢我们的阅读速度,它们分别是:逐字阅读和默读。
我们先来说逐字阅读。其实就像我前面提到过的那个场景,很多人之所以会选择逐字阅读,是因为我们总觉得,通过逐字阅读能更有效地记住书中的内容。
但你知道吗?如果你想要看清一个物体,你的眼球必须先把视线停留在某一点上,才能像照相机一样调整焦距,生成清晰的图像。
而据科学研究表明,眼球每对焦一次,需要的时间大概是1/4秒。也就是说,如果你阅读时采用的是逐字阅读,那么一分钟大概是可以看完240个字。
当然,这个数值还是基于你没有分心的情况下。
那也许你要问了,一分钟阅读240个字是什么标准呢?根据19年刚刚修订过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一个五六年级孩子的阅读速度应该达到一分钟300个字。
而那些能够做到一目十行的阅读高手,一分钟往少了说也是能够看完1500~2000字的。
由此可见,逐字阅读带来的效率低下。
说完这一因素,接着我们来看第三个因素:默读。
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自己上学时的场景?那个时候的你,是不是常常被老师要求,要大声将课文朗读出来,或者是在心里默读?
长大后,虽然没有人再要求你这样做了,但小时候的习惯却一直保留至今。这就带来一个什么后果呢?我来假设一个很简单的场景你就知道了。
假设,现在摆在你面前的是这样8个字——我们读书,就不孤单。
当你用嘴巴一个字一个字地将这句话说出来时,1秒钟是远远不够的。
但是如果你能摆脱掉逐字阅读的习惯,每次定焦时多看几个字,那你可能只用定焦3~4次就能准确无误地将这些字输入大脑。整个过程,只需要不到1秒钟。
所以啊,如果你现在还保留着读书时养成的默读习惯,你的阅读速度是很容易受到影响的。
02不过你也用不着担心,因为接下来我就会告诉你怎么针对刚刚说到的3个因素,来提升自己的阅读速度,你可得用心听咯。
首先,我要给你分享的第一个方法,叫做辅助阅读法。也就是说,在看书的过程中要借助一些工具来辅助自己阅读。
比如,如果你现在手边正好有一本纸质书,那你就可以拿出一支笔,然后像小时候看书那样,一边在书上移动笔尖,一边跟着笔尖的运动轨迹阅读。
而当你面对的是手机屏幕时,辅助的工具就可以换成你的手指。
比如,现在你就可以打开我们的文稿讲义,然后像我说的一样,试着用手指沿着文本移动,来引导自己阅读。
之所以要这样做呢,一方面是因为我前面曾经说到过,人眼是会优先捕捉那些动态的物体的;
所以,当我们用笔或者手指辅助阅读时,就能很好地将注意力牢牢抓住,减少自己分心的可能。
另一方面,正如作者说的:“一个人阅读效率的高低取决于眼球运动的速度,而辅助阅读法恰恰能帮助我们优化眼球的运动方式,进而从侧面帮助我们提高阅读速度。”
所以,如果你在阅读时,也曾因为习惯性开小差而苦恼,不妨试试这个“辅助阅读法”。
尽管在刚开始这么做时,你可能会觉得有点别扭,毕竟,在你的潜意识里,这是小孩子阅读时才会干的事。
但其实,只要你把注意力集中在辅助工具的移动轨迹,还有文章内容上,这种别扭的感觉很快就会消失。
不信,你可以在我说完这句话后,拿出一本纸质书,或者就利用现在的手机页面试验一番。
怎么样?用“辅助阅读法”看过几段文字后,你是不是觉得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了不少?
而且,你的视线也没有再像之前那样毫无规律地在文字之间跳来跳去了。这就是辅助阅读法的妙处所在。
不过在这里,我也有必要提醒大家,在高速阅读这条路上,“辅助阅读法”只是一个入门。
它就像我们登山时使用的登山杖,在一开始时确实会给我们的攀登带来便利,但是当你越接近顶峰,你就不得不收起登山杖,直接攀爬。
当你可以熟练运用“辅助阅读法”后,就需要进行拓展视野练习了。
通过这项训练,我希望你可以摆脱掉原来逐字阅读的习惯,一次多阅读几组词语,这样一来,你的阅读速度一定能够得到质的提升。
那么,应该怎么做呢?首先,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对自己现有的水平有一个基本的认知。
方法很简单,现在请你点开我们的文稿讲义,然后将文稿滑动到我现在说的地方。
接着,把你的视线聚焦在上一段文字的第一个词,对,就是“那么”这两个字上。
做完这一步后,再将你的视线聚焦到第二个词——“应该”上,看看你是否还能看到清楚地看到“那么”两个字?
如果你能看到,那当你将视线聚焦到第三个词——“怎么做”时,“那么”两个字依然清晰吗?
对,就像这样逐一移动你的视线,直到你看不清楚“那么”两个字为止。
现在来算算,你每定焦一次眼球,最多可以看清几个词呢?诚实地将这个数字记录下来。
接着,你就可以一边将眼睛离开屏幕,稍微休息下,一边去准备两张白纸,和一把尺子。
准备好纸后,你就可以在其中一张纸上画上“字母树”。画法很简单,先将白纸对折,在折痕处从上到下依次写上1~25。
然后,在每一行的数字左右两边各随机写一个大写字母,不需要按照字母表的顺序来写。
注意,如果第一行左右两边字母的距离为10厘米,那后面的每一行都要比前一行距离更大。
比如,第二行是12厘米,第三行两个字母的间隔到14厘米……以此类推。
好,当你画好字母树后,那接下来,就用另外一张纸把字母树牢牢遮住。然后,将纸往下挪动一行,露出字母树的第一行。
这个时候,请把你的眼睛聚焦在中间的数字1上,用余光去阅读左右两边的字母,记住,千万不要让你的眼睛从左看到右,一定要保证视线是聚焦在中间的数字上。
读完以后,将纸重新遮住第一行,闭上眼睛,去回忆你刚刚看到的两个字母。
这时你会发现,回忆第一行的两个字母对你来说简直就是个小case,那接着,我们就要加大难度,逐一往下阅读。
在这个过程中,记得加快你挪动纸张的速度,毕竟,只有当露出字母的时间越短,你才越不会有多的时间去偷看旁边的字母。
好,就像这样,从第一行开始,一直往下训练,直到你可以顺利完成整个字母树的练习。
这时候,如果你还愿意继续挑战自己,就可以在每个字母的旁边再随机加上一个字母。如此一来,每一行就有4个字母,你需要面临的挑战也随之加大。
但如果你能坚持这样挑战自己,总有一天,等你再次做之前那个测试时,会发现自己已经能够做到“一目一行”了。
也就是说,你只需要花上1/4秒的时间,就能快速读完整整一行。
你想想看,假设一行有20个字,那你的阅读速度可比逐字阅读时快了整整20倍!
当然,这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成的目标,所以,大家下去以后一定别忘了勤加练习。毕竟有句话说得好:所谓天才,就是重复次数最多的人。
好,说完如何通过“字母树练习”来拓展视野后,接着,我就来给你分享最后一个提升阅读速度的方法:随着视线跳动的节奏,默念数字。
也就是说,每当你的眼球在文字上定焦一次,你就要在心里跟着节奏,不断默念“1、2、3”或者“1、2”。
比如,在阅读李白的《静夜思》时,如果换做以前,我相信很多人都会情不自禁地一个字一个字跟着默读。
但是正如我前面说到的,默读是会拖慢我们的阅读速度的,所以在这里,我们的目标不是默读这首诗,而是要随着视线跳动的节奏,默念数字。
这里我们就拿第一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为例,假设你现在每定焦一次,能看清5个字,那你在阅读这一句时,心里就跟着视线跳动的节奏默念“1、2”就行。
当你看到第二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时也是一样,眼球定焦在前半句时默念数字“1”,定焦在后半句时,默念数字“2”。
之所以要这样做呢,是因为一个人在同一时间里是只能发出一个声音的,所以只要我们用数字占据了听觉空间,自然也就没有机会去默读整首诗了。
而且,这种看似单调的数数还相当于一个节拍器,能够有助于你保持眼球运动的节奏。
不过我也有必要提醒一下你,这个练习和前面的“辅助阅读法”“字母树练习”一样,都是需要你长期坚持的。
一来,温故可以知新,二来,想要达到质变,也少不了量变的累积。
03好,假设到这里,你已经通过这些训练有效提升了自己的阅读速度,那接下来,我就要给你揭秘:如何在读得快的基础上,理解得更多?
首先,我们还是一起来做个自我测试,看看自己目前的理解能力到底处于哪个水平?
测试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让你看完一篇小文章后试着将内容复述出来,然后根据不同的复述程度,来判断理解程度。
比如这里,你就可以在我说完后面两句话后,稍微暂停一下音频,然后将屏幕滑到文稿的开头处,将前面的内容重新阅读一遍。
接着,将你的手机锁屏,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复述一下。
这时,如果你将手机锁屏后,什么也复述不出来,那你对这篇文章的理解程度自然就是0。
如果你能够复述出整篇文稿里最重要的内容,比如今天我讲的3个重点分别是什么?拖慢你阅读速度的因素又是什么?等等问题;
那你的理解程度就介于0~50%之间。
至于具体的分数,当然还是要看你到底是记住了几个重点内容。
如果你能在重点内容的基础上,再复述出一些其他的细节:
比如人眼会优先捕捉动态的物体、眼球每定焦一次需要1/4秒等等,那你的理解程度就相当不错,能够进入到50%~100%这个区间。
怎么样?你是处于0~50%,还是50%~100%的区间呢?将这个数字记录下来,接着,和我一起进入理解能力的提升之旅。
首先,你要攻克的第一个小关卡,是要学会带着问题阅读。
也就是说,在每翻开一本书之前,你都要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要阅读这本书?只是为了娱乐,还是想要解决一些困惑?
又或者,你是想要积累一些信息,以便于今后能够更好的用于生活?
阅读之前,像这样多多问自己几个问题,接着你就会发现,你的眼睛竟不知不觉地就会优先捕捉那些和问题相关的信息。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来假设一个场景。
假设,你现在想要换一台笔记本电脑。而且,在去电脑城之前,你就已经打定主意要买一台价格不超过4000、尺寸不大于13寸的轻薄本。
那么,你可以想想看,当你去到电脑城后,自己的注意力会优先集中到哪些笔记本上?
是那些标o价超过4000、尺寸14、15寸的笔记本呢,还是符合你目标的笔记本?
答案显而易见。所以,如果你想要又快又好地理解一本书,带着问题阅读一定是个值得一用的好办法。
掌握了这个方法以后,接着你就要开始攻克第二个小关卡:一边阅读,一边通过制作“视觉卡片”来梳理文章脉络。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视觉卡片其实和思维导图一样,都是用简单的关键词和逻辑线,来梳理整篇文章的逻辑。
不同之处在于,作者这里更强调的是视觉的重要性,所以就选择用了“视觉卡片”这个名称。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制作了视觉卡片就能帮助我们又快又好地理解知识、记忆知识?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想问问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
明明你想要表达的是这个意思,结果别人一解读就成了另外一层意思?
又或者,是你在听别人说话时,明明你已经听得很认真了,却还是很难将对方的话完整复述出来。
其实,之所以会出现这两种情况,是因为我们接收到的信息通常都是线性的,但是我们的大脑在处理这些信息时,思维又是发散性的。
比如,当你接收到“一片”这两个字时,你脑海里浮现出的绝对不是“一片”,而是和它相关的词语。比如,一片树叶或者一片面包。
在这种原理下,你可以想想看,如果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只是单一的接收信息会出现什么情况?
答案是,你不仅很有可能会被作者牵着鼻子走,你接收到的那些信息还会不断在你脑海中发散,让你整个人迷迷糊糊的。就好像俗语里说的,“脑子里装了浆糊”。
所以,若是你想要真正意义上地理解和吸收一些知识,那就有必要主动地利用起视觉卡片,来梳理一下脉络。
这里,我就简单给大家分享几个制作视觉卡片的基本原则,你可以一边听,一边试着将我接下来要说的这段话做成视觉卡片。
第一个原则,是尽量将白纸横向摆放,然后将文章的主题写在白纸的正中央。
第二个原则,是画结构的主干部分,这个步骤需要遵循一定的顺序。比如,你可以把第一条主线画在白纸的右上角,然后按顺时针方向依次画出其他的主线。
然后将你提炼出的关键词,写在主线的上方。同样的,在画每个主干部分下的小分支时,也要按照顺序,一一摆上关键词。
做完这一步,你会发现整张视觉卡片就好像是一棵大树。主题点就是大树的树干,我们刚刚说的主线、小分支,以及对应的关键词,就像是枝条和上面的叶子。
这时,我就有必要提醒你第三个原则:在绘制卡片的过程中,眼睛一定不能偷看文字,更不能边读边抄。
当你遇到实在想不起来的地方,可以在完成视觉卡片之后,再重读一遍文章,将遗忘的部分补充完整。
这样做,一是可以强迫自己的大脑主动思考,二来也训练了刚刚说的带着问题阅读的能力。所以,大家一定记得要把画图和阅读这两个步骤严格分开!
最后,是第四个原则:可以按照你的喜好对视觉卡片进行美化加工,但是每个符号、每种颜色究竟代表了什么意思,需要提前确定好。
千万不能出现,同样一种符号、颜色对应了好几种意思。
坚持这样做以后,你的视觉卡片就会变得一目了然,这将更加有利于你的理解和记忆。
好,有关视觉卡片制作的4个原则就讲到这里,不知道你的视觉卡片画得怎么样了呢?
如果你已经能很轻松地画好这张视觉卡片,那你可以继续随机挑一篇科普性的文章,再练一次手,看看从段落升级到文章以后,你是不是也能应对自如?
等到这一步你也能轻松完成,下一步,你就可以再加大难度,试试给一本书画上属于你的视觉卡片。
我相信,经过这样一番循序渐进的练习,你的理解能力一定能够再上一个台阶。
那接下来,我们就要一起攻克今天的最后一个小关卡:建立复述文章内容的条件反射。
之所以要在这里再一次提到复述呢,是因为它不仅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自测方法,还能够在无形之中帮助我们加深印象,形成长期记忆。
具体的做法也很简单,大家可以挑一本自己没有看过的书,然后随意选择一个完整的自然段,阅读完以后合上书,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复述一下。
等到复述内容大致没有遗漏后,继续攻克下一个自然段。整个练习,请大家至少坚持5分钟以上。
是不是觉得很简单?那接下来,你可以换种方式。首先,将你的手机屏幕向上滑,一直滑到今天的第三部分:如何在读得快的基础上,理解得更多?
然后,用你平时的速度开始阅读。这时,请你一边阅读,一边在脑海里默默回想自己读到的内容。一旦当你发现自己的记忆开始模糊后,就停下来,开始复述。
如果这一次你复述的很顺利,那你就可以大致估算一下刚刚那段对应的字数,然后按照这个篇幅继续往后练习。
接着你就会发现,练习的越多,你一次能够复述出的内容也就越多。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你会在不知不觉中就将这当成一种习惯,即使哪一天你不再强迫自己这么做了,你依然能够一边阅读、一边记忆。
04到这里,你就已经学会了《快速阅读》的全部精华内容。
是不是觉得知识点太多,有些头脑发胀呢?没关系,接下来,我会带着你一起重新回顾一下书中的重点。
首先,我们讲到所谓的快速阅读,并不仅仅只是提高阅读速度就够了。你的目标,应当是在节省时间的基础上,达到最佳的理解和记忆效果。
接着,我们基于这个目标,找到了拖慢阅读速度的三个因素:人眼对动态物体的偏爱、逐字阅读和默读,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3个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
大家下去以后,可以针对自己的问题选择对应的方法。比如,如果你阅读时喜欢走神,那就从“辅助阅读法”练起;如果你有逐字阅读的习惯,那就用两张纸做做“字母树练习”;如果你想要改掉的是默读的习惯,就用第三种方法:找几首诗,随着视线跳动的节奏,默念数字。
有效提升了自己的阅读速度后,你的下一步挑战,就是让自己在读得快的基础上,理解得更多。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依然是为你介绍了3种方法。它们分别是:带着问题阅读、制作视觉卡片和勤做复述练习。
方法自然都是好方法,如何将方法利用到最大化,就取决于你自己了。
希望大家下去以后,可以每天抽出一些时间做做这些练习,假以时日,你也一定能够在朋友圈很自豪地宣布——我每个月想要看十本书的目标,达成了!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你看过的书,都会在不知不觉中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