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王屋山的名号,比知道其他名山要早得多,孩童时就背诵“老三篇”之一的《愚公移山》,文中的愚公家门口有两座大山,其中之一就是王屋山。
见识一下王屋山,是童年懵懂的向往,它就像一粒种子,在沃土里总要发芽。于是在2007年的五一节,去王屋山、云台山转了一圈。
小时候只知愚公想把挡路的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搬走,那时,王屋于我就是座山。后来才知道,王屋山以前名声之大,是盖过中国大多数名山的。
道教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之说,它们构成了道教仙境的主体,基本涵盖了中国所有名山。大名鼎鼎的五岳、庐山、峨眉、武夷,仅列在三十六小洞天里,而王屋山则位居十大洞天之首。如今,王屋山昔日的光环已褪去,但又争得了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世界地质公园的地位。
王屋山是中条山的分支山系,在河南、山西交界处,但王屋山风景区建在河南济源。
5月初的天气已挺热的,但王屋凉爽,盖因其山势巍峨,林木繁茂。攀爬至顶,但见群山浩浩,云气蒸腾,真有点仙山的味道。风景区的绝顶,海拔为1715.7米,号称“太行之脊”。主峰之巅有石坛,相传为黄帝祈天之所,故又称天坛山。至于王屋山之名,则谓“山中有洞,深不可入,洞中如王者之宫,故名曰王屋也”。另一说为:“山有三重,其状如屋,故名。”
王屋山是道教圣地。道教何时传入王屋山已不可考,到了唐朝,王屋山道教开始兴盛,大批道士居此修道。
唐玄宗特别青睐王屋山,在山上修建了当时全国最大的皇家道观建筑群,三清殿、玉皇殿、轩辕殿、王母洞、十方院、阳台宫、清虚宫、迎恩宫、三官殿、玄台殿等不一而足。另有白云道院,为纪念道教大师司马承祯(号白云子)而建;灵都观,唐玄宗为玉真公主(睿宗之女) 所建;清虚观、奉仙观、青罗仙人观、山神庙、太山庙等,皆建于隋唐。整个道家宫观,方圆达数十里。
王屋山风景区森林覆盖率达98%以上,绿满山川。我住的地方在半山腰,风光无限。在山里待了三天,几乎融进了大自然,但让王屋山博得大名的道教胜迹,却所见不多。
自明朝起,武当崛起,王屋衰落,宫观逐渐废圮,而且名声也被其他山盖过。现在说起道教名山,武当、青城、三清、龙虎、终南、崆峒等都在嘴边,王屋山倒被遗忘了。
世事难料,沧海桑田,谁能想到当年有道教第一洞天名号的王屋山,如今仅剩了阳台宫、奉仙观、清虚真人得道处等几处遗迹。王屋山南麓还有愚公洞、愚公井、愚公壑等胜迹,当然是后代人攀附,因为本就没有愚公这个人。
在残留的几处道教胜迹中,阳台宫还是很值得看的。
阳台宫在王屋山南麓,现存建筑自南而北依山就势而建,为三进院落。主体建筑三清殿和玉皇阁,是明朝正德年间重修。
三清殿(大罗三镜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是河南省现存规模最大的明代木结构建筑。殿中方形柱通身浮雕道教神话故事,是明代艺术珍品。
三清殿后面五米高台上,是三檐三层的玉皇阁,高近20米,规模宏伟。几十根石柱,上刻云龙、百鸟和苏武牧羊、八仙过海、黄帝大战蚩尤等故事,无不栩栩如生。阳台宫内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其中七叶菩提树,树围近3米,高14米,传为唐代所留。
在王屋山虽没见到多少古代遗迹,但想当年这里名人汇聚,除了多位道教大师,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韩愈、李商隐、梅尧臣、苏轼等也都在这里留下足迹。
能在时空里沾点大师们的灵气,也幸运。那时五一节还是7天长假,时间宽裕,所以在山里盘桓,不紧不慢,尽量让思绪跨越千年,听前辈教诲。
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李白被“赐金放还”,从政之梦破灭。这年,他与杜甫、高适相见,携手北渡黄河,到王屋山寻访故友司马承祯。
司马承祯字子微,法号道隐,自号白云子,道教上清派第十二代宗师,深受唐玄宗倚重。开元十二年,唐玄宗请司马承祯到王屋山选“丹凤朝阳”之地,建阳台宫,此时司马承祯已80有余。
司马承祯笃学好道,文学修养极深,与陈子昂、宋之问、孟浩然、李白、王维、贺知章等被称为“仙宗十友”。
李白到王屋山时,司马承祯已仙逝多年。李白失望与悲伤之时,遇到一个叫孟大融的隐士,相谈甚欢。分别后,李白写《寄王屋山人孟大融》,其中“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句,备受好评。
盛唐有个诗人叫魏万(后改名魏颢),虽有进士身份,却不喜官场,隐居王屋山,自号王屋山人。他流传下来的诗不多,但因他而诞生的两首诗却成了名篇。
《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是李白的五言长诗,有120句,是古代惜别长诗之冠。全诗洋洋洒洒,飘然而来,赞美魏万爱古好游的名士风貌,形象生动,描述传神。
另一首诗是李颀的《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离歌,
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
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
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
空令岁月易蹉跎。
这首诗抒别离情绪,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于一处,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友人跋涉的艰辛,表达友情,抒发感慨,殷殷嘱咐,真切自然,其遣词炼句,屡屡为后人所称道。这首诗在五万多首唐诗里能入选《三百首》,足见其精彩。
王屋山下有曲阳湖,水面近千亩。李商隐在此与宋华阳(宫内侍候公主的一个宫女,随公主入道做了女道士)相恋,据说《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即因此而作,留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的千古名句。
唐朝有“药王”孙思邈,晚年结庐于王屋山翠微庵,采药行医、济世救人,直至仙逝于此,墓园至今还在,为济源市文物保护单位。孙思邈墓在王屋山主峰天坛山东南麓的林山村庙岭上,发源于王母洞的清虚小有河至墓东侧曲流南下。墓园群山拱卫,草木葱笼。因路太远,我没去,留个遗憾和念想。
于旅游,我喜山远过喜水。每座名山,都是文史宝库、都有无尽的故事,所以游名山如看名著。但王屋山风景区有7个景区、上百景点,集雄、奇、险、秀、幽于一体,几天也逛不完。我惜力,走走停停,有动有静,所经之地不足十一。懒人游山,也没办法,看到的、想到的,都不多。是为记。
(当时用的胶片相机,文中图皆用手机翻拍,不甚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