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法决定用法,阅读同样一本书,每个人的收获肯定不一样,这就如同:同样的竹林绿叶,我们普通人同能欣赏和赞美,而在武林高手手中它们却可以成为杀人的利器--关键在于心法不一样。
我们阅读的本质是将书中的知识、信息转化成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化成能力涉及两个关键因素:
提高信息输入效率。
优化信息内化成能力的方法。
因此……
阅读必问
我阅读这本书想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一个就够了,不需要太多。看目录,直接找个相关章节,找答案,不要从头开始读。这样做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只会记住我们注意到我们想注意的东西。同时不害怕错过书中的其它内容。
贪多嚼不烂,一个简单的道理一定记住“百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
想想自己阅读过那么多书,记住的能有多少,真正用到生活中的又有几个呢?那么现在错过一些内容也没有关系。而且,尽管错过一些我们根本记不住的内容,但我们可以省下时间来,花在将知识转化成能力上面。
阅读必想
我能怎么用?这是将学到的新知识与已有旧的知识,连接起来的桥梁,自己能用的知识永远忘不了。
思考怎么用时,实际上是调用我们大脑新旧知识间通过联想,启发,归纳、演绎等等发生强连接。
这是我们将阅读的知识加工的过程,我们以前阅读一本书,会去画线,摘抄书中句子,这些只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散乱无明显的逻辑关系。
我们将它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加工将其和旧知识产生强连接,形成新行动的暗示。想一想,我们学习目标不就是把知识用起来,用中慢慢提高使用的熟练程度,慢慢就内化成自己能力了。
阅读必做
定期反思。反思就是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成甲的《好好学习》对反思的意义和反思的方法有详细的阐述,我在这儿复述一下:定期反思的好处:
1)反思可以发现自己的知识误区。反思过程中不断的问自己“做出决定的过程合理吗”,这里还请看清楚,在这儿不是讨论决定的对与错,而是重新思考做出决定的过程。因为我们做出决定往往受一些认知偏差的影响,做出的决定并不一定理性。如果反思只是将焦点放在对与错上,就很难发现自己思维方式的漏洞。
2)反思可以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产生新知识。
3)反思可以检验学到新知识有没有用上。我们很少主动的反思,往往生活工作遇到挫折才会去反思自己当初的选择。如果我们养成反思的习惯,从小事入手,锻炼自己的反思能力,不断进化自己的认知系统,实际上就不会遇到挫折的事情了。
教人阅读的书籍非常多,现在比较火的《如何阅读一本书》等等,还请想清楚,阅读的目的是什么?我们是不是要更功利一些,不要去追求速度,追求数量,追求虚幻的愉悦感,而是问这本书能解决我的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