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手合上书籍,内心的波澜久久不能平静,“复活”两个字深深印刻在我的心里,一个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复活?
故事发生于1991年俄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前夕,当时的俄国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农村遭到严重破坏、农民土地被掠夺、人民生活贫困凄苦,地主土地私有制的恶性膨胀一度使农村经济几乎陷入崩溃的状态。
聂赫留朵夫第一次见到卡秋莎,是在他念大学三年级的那年夏天。当时他住在姑妈家,准备写一篇关于土地私有制的论文。玛斯洛娃是一个未婚农奴的私生子,十六岁那年,他来到他们家,诱奸了她并使她怀了孕。收养她的女主人知道这件事以后,把她赶出家门。姑娘生下孩子后送给育婴堂,逐渐堕落,开始过上灯红酒绿的生活,最终沦为妓女。聂赫留朵夫第二次见到卡秋莎,是三年后她作为被告被控犯盗窃罪,充当法庭陪审员时,认出了他。再次见到卡秋莎时,不敢相信曾经天真善良的俏皮姑娘会犯罪、会沦为妓女。想到三年前离开姑妈家以后过上的轻浮享乐的贵族生活,结合如今他即将面临的这个深爱着被法庭错判的的困境,犹如一盆冷水将他从梦境拉回现实,她即将被流放于西伯利亚服四年的苦役,内心深受谴责的他从此奔走于主宰百姓命运的大官之间。
前进的道路总是困难重重,布满了荆棘。放下军人贵族显赫的身份,他想方设法取得通行证多次去监狱探望她,聆听囚犯犯下罪责的原因,倾尽所有出让土地房产、不顾声名威望,最终还是没能为蒙冤的玛斯洛娃脱罪,没能扭转最初法庭上错判的局面。在流放西伯利亚服苦役的路途中,玛斯洛娃拒绝了聂赫留朵夫的求婚,重新认识并与她尊敬和信任的政治犯西蒙松结了婚,在他的真诚忏悔下,他放弃贵族生活,戒除烟酒,内心深处的美德激发他过上了另外一种生活,两人从此走向“新生”。
善良和正义的微光总是摇曳在人性的某一个角落,微弱或许不够耀眼,但却足够灿烂,温暖了人们的整个心房。沉浸于奢靡盈溢的世俗却敢于跳出贵族圈,与腐败相抗衡的聂赫留朵夫;深爱为防止他声誉受损却拒绝与他结婚的玛斯洛娃;看到民不聊生的底层农民生活,牺牲自我利益,为贫苦百姓出谋划策寻得一方安宁的聂赫留朵夫。是友爱,使内心受到谴责的他们得到了救赎。人与人之间也因友爱产生了和谐的关系。
“卡秋莎不肯接受我的牺牲,情愿自己牺牲。她胜利了,我也胜利了。我觉得她的心灵在发生变化,我不敢相信,但很高兴。我不敢相信,但我觉得她在复活。”读到这里,情绪顿时化悲为喜,不为一个弱女子被抛弃、被诬陷、声誉扫地的悲愤,只为心里复活之后眼睛闪现的亮光让人欣慰不已。每一个小小的善举,缔造出了一件件惊人的壮举。那一刻,我大概知道复活是什么意思了,每一次复活都是一次重生。 “人过生活在多大程度上按照自己的思想,在多大程度上顺从别人的想法,这是人与人之间重大区别之一。”用心聆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尊重自己,用一种深入人心的力量感召思想、牵引行动,激发自己内心的热情去完成我们该完成的使命。
“看来这就是我的终身事业了。做完一件,再做一件。”书中最后写道。主人公热爱事业、甘于奉献的精神成为文末的点睛之笔。玛斯洛娃拒绝同他结婚,但他没有因此自暴自弃、畏葸不前。我想,对待现实工作生活都应是这样一种态度,没有停一停、歇一歇的松劲心态,只有跌倒了再站起来的勇气,付出时甘之如饴,收获时满心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