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第九 | 为了事业成功就可以不择手段吗?
上几篇文章,讲到了魏国的国君魏文侯的故事。魏文侯是一个励精图治,有为的君主。在他的带领下,魏国也逐渐崛起了。而这个崛起的路程当中,有一位人物,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他就是吴起。
今天就来讲一讲,吴起是怎么样的人。
吴起,是卫国人。在三家分晋期间,卫国的存在感是非常低的,只能够夹在赵、魏、齐、楚之间苟延残喘。最后,卫国被魏国兼并。
吴起,生在一个富贵的家庭当中。但是自小就有很强的做官欲望,为此,早年的吴起,便外出求官,但是仕途不顺,一直没能够从政,也因此将整个家庭的全部资产给消耗光。回到家乡后,被同乡的人嘲笑。吴起很生气,一下子便杀了三十来个同乡人,然后逃离了卫国。在临别之际,吴起对母亲说:“如果当不上大官,就永远不会再回卫国。”经过一段奔波之后,吴起在鲁国从政。
一、杀妻求官
这里要说一下,吴起的老婆是齐国人。公元前412年,齐宣公发兵攻打鲁国,鲁穆公准备任用吴起,抗击齐国的进攻。但是鲁穆公也考虑到吴起的老婆是齐国人,吴起会不会叛变?
基于对上面对吴起的介绍,大家认为吴起会怎么做呢?对于吴起来说,功名利禄比什么都重要。所以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直接把老婆给杀了,向鲁穆公表明了自己的忠心。这可把鲁穆公给吓到了,但看到吴起这样,也相信了他,任命吴起为大将。果然吴起是有能力的,在他的带领下,鲁国的军队打败了齐国的进攻。
但是残忍的吴起,并不能够完全得到鲁穆公的完全信任。在之前的文章中,讲到了智果对智伯瑶的判断,大家也可以联想到,鲁穆公为什么会不信任吴起。因为吴起不够仁。在智果看来,为君为将,第一个品德就是要仁德。这里也要讲一个故事,关于吴起的孝顺故事。
二、母殁不奔丧
吴起早年是在曾参的门下学习儒学的。曾参是孔子的门生。大家都知道,儒家是非常注重孝道的。在《论语》中,曾参就曾经讲过:“慎终追远”,就是说要谨慎地处理父母的丧事。孔子也说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就是说,一个人,要先学会孝顺父母,要爱护百姓,接着才有资格去学习知识。
但是吴起,在母亲去世的时候,居然没有回家奔丧。这可把曾参气坏了,认为他学儒家,学成这个鬼样子,实在是耻辱。一怒之下,就跟吴起断绝来往了。吴起因此也放弃对儒学的学习,转而学习了兵法,这才有能力去带兵打仗。
三、鲁穆公的怀疑
《素书》中讲过:“用人不正者殆,决策于不仁者险”。鲁穆公知道吴起的为人,所以不敢完全地信任吴起,是有道理的。吴起这个人,为了功名利禄,可以不回家奔丧,可以杀掉妻子。万一将来鲁国发生了什么事情,阻挡了吴起的升官发财,他是不是也会杀掉鲁穆公呢?
鲁穆公的门人也向鲁穆公进谏说:"起始事曾参,母死不奔丧,曾参绝之;今又杀妻以求为君将。起,残忍薄行人也!且以鲁国区区而有胜敌之名,则诸侯图鲁矣。”
基于以上的考虑,鲁穆公始终对吴起是抱着怀疑态度的,自然也不会重任吴起,将大军交给吴起。吴起自然也心有疑虑,万一哪一天鲁穆公随便找个罪名就把他杀了怎么办?
君臣之间互相怀疑,互相疑虑,必然是危险的。所以吴起也开始安排了自己的后路,逃到了魏国。之前的文章讲过,魏文侯是一个能够礼贤下士,德足以怀远的君主,那么魏文侯会不会接受吴起,吴起又是否能够在魏国,实现他的理想抱负呢?接下来的文章,将会继续进行讲解。
四、才能与仁德的矛盾
通过上述的故事,可以看到,吴起是一个对目标非常坚定的人,甚至为了实现目标可以不择手段。从一点上看,他并不是一个合格的儒家学生。所以曾曾会与他断绝师生关系。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国家在特殊的时候也需要这样的人,他能够坚定地克服所出现的问题。
所以在《三略》中说过:“夫高鸟死,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亡者,非丧其身也,谓夺其威,废其权也。封之于朝,极人臣之位,以显其功;中州善国,以富其家;美色珍玩,以说其心。”就是说,对于吴起这样的人,既要给予发展空间,又要时刻将他掌握在手中,避免他越轨行事。鲁穆公担心自己无法掌握这样的人,所以对吴起是不敢进行重用的。
如果在组织当中,有这么一个有能力,却又心狠手辣的人,你是否敢给予任用,又或者你将会怎么任用这个人?
-------------------------
解读历史故事,阅读传统文化,学习圣贤智慧,请点击关注【稽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