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以“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句话是鲁迅先生早期的对于社会的评价以及传达的一些思想观念。而鲁迅先生的作品《呐喊》则是多方面的描述了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人们艰难困苦的生活以及从中透露出的多方面的社会矛盾。
《呐喊》曾经收纳了一篇《明天》的短篇小说,早期的时候,人们对于这篇小说并没有太多的见解,总觉得这篇文章的写作方式存在着根本的问题。但是近年来,又有颇多的学者开始研究这篇小说中的过人之处。
从这篇简短的短篇小说当中,有的学者们开始研究小说中所存在的看客心态,而有的学者则是将鲁迅的《明天》和《祝福》两则短篇小说进行对比,从中分析鲁迅当时的写作心态。总的来说,学者们总是能从鲁迅的作品当中看到其中存在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明天》这一则短篇小说讲述的是单四嫂子带自己的儿子看病,遇到了不靠谱的中医,吃了药也迟迟不见好转。于是,她便把希望寄托于明天,到最后,宝儿还是去世了。她在带孩子看病的过程中,遇到的第一个人物是何小仙。当单四嫂子问及孩子的状况时,何小仙只是用了一系列高深莫测的话语来躲避单四嫂子的问题,拒绝与对方进行沟通。
而这些贫苦的劳动人民貌似已经习惯了何小仙的说话方式,这也是他们仅存的精神上的一种希望和念想。如果有一天她们的这个精神世界崩塌了,那么她们内心深处仅存的一种希望也就破灭了。从中完全可以体会到贫困人民的那种悲哀,只能将希望寄托于这些满嘴胡话的中医身上。
单四嫂子遇到的第二个人物是蓝皮阿五,他眼见单四嫂子抱孩子比较疲惫,主动承担起抱孩子的任务。但是他的行为举止却显的极为猥琐,虽然明面上是帮助别人,其实只是想趁机非礼别人,从中完全暴露出了这个人的天性。这样的人如同苍蝇一样,让人极为讨厌,如果人比较少,是难成气候的。但是,如果这种人成群结队的出现,恐怕会给这个社会造成极大的祸害。
回到家之后,单四嫂子把希望寄托在了明天,认为只要过了明天,自己的儿子就会活过来。然而等待她的,却是儿子的死亡。而他在前一天晚上所构建的希望,在第二天早上全部被摧毁的一干二净。虽然从中体现出了她的愚昧无知,是在那个医疗条件有限的年代,也只能将希望寄托于明天。这是贫苦人民的一种信仰,即便是没有任何的作用,也会成为他们内心深处的一种寄托。
单四还没有从儿子死亡的阴影中走出来,王九妈就开始着急忙慌的为他的儿子安排后事。事情看似做得井井有条,实际上却是王九妈对于死亡的漠视。
在那个社会,死亡是经常的事情,王九妈早就已经习以为常了,他将所有的后事安排的妥妥当当,以至于单四嫂子也被她安排在了其中。在这些的民风民俗面前,人们早就已经失去了所谓的自由,无论是思想还是行为全部被牢牢束缚,完全没有挣脱的空间。
小说当中“明天”这个词,如果细细推敲,是存在着矛盾的。要知道,明天过去了就是今天,而今天也只不过是延续昨天所发生的事情。所以说这个词,其实就是一个死循环,但是还是有更多的人陷入在这个死循环当中,没办法解脱,直到结束自己的一生。虽然,《明天》已经完结,但是,人们心目中的明天永远也不可能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