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5、16-《金字塔原理》-3.8

解决问题的逻辑:

一、界定问题

判断问题是否存在,通常要看经过努力得到的结果(现状)与希望得到的结果(目标)之间是否存在差距。由特定背景导致的特定结果称为非期望结果R1,即经过努力过得的结果。而不喜欢某一结果,想得到其他结果,比如销售额增长,这就是期望结果R2。解决方案则是指如何将现状R1转化为目标R2。

这种界定问题的方法称为连续分析,这是一种有效解决问题的技巧:

界定问题:

A、是否有/可能有问题(或机会)?

B、问题出在哪里?

结构化分析:

C、为什么会出现问题?(产生问题的根源、原因)?

寻找解决方案

D、我们能做什么?

E、我们应该做什么?

从第一步开始,具体操作方法:

1、界定问题的框架

①展开说明框架中的各要素

假设问题是从特定的背景中产生的,背景由切入点或者序幕构成,包括现有的结构和流程。目前的流程可以导向或者导向期望结果R2,但是背景中发生了某件事情或采取了某一行动,有可能导致非期望结果。

界定问题的框架之前,要先确定什么因素呢?

切入点/序幕:设想自己坐在一个黑暗的剧场里,大幕缓缓拉开,舞台呈现出的是某一特定时刻、特定地点,这就是问题的切入点/序幕。某一事件的发生使剧情得以展开。

困扰/困惑:某些事件的发生影响了结构或流程的正常运转,有内部原因、外部原因及近期认识到的其他原因。

现状(R1,非期望结果):指需要设法解决或有可能面临的问题

目标(R2,期望结果):指希望现有的结构或者流程能产生期望结果,要尽可能具体地描述R2,才能判断是否真的能取得期望结果。可以用具体数字、具体结果进行描述,也可以是希望达到的状态。

2、发掘受众的疑问

受众在问题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疑问,一般来说会有7种情况:

最常见:不知道如何将R1转化为R2;知道如何将R1转化为R2,但不知道是否正确;知道如何将R1转化为R2,但不知道如何实施;

最常见状况的变形:知道R1转化为R2的方案,并且已经实施,但在实施ing发现行不通;制定了好几个行动方案,但不知道选哪一个;

可能出现但不常见:知道R1,但不能具体描述R2,无法找到解决方案;知道R2,但不清楚现在是否处于R1,无法确定是否存在问题。

3、开始写序言/背景

针对不同的情况,写不同的序言和金字塔结构:

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是否应该做自己想做的事;我们应该如何做自己想做的事;

解决方案行不通,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应该选择哪种方案;

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战略;我们存在问题吗;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