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来回只字不差地读了不下三遍薛兆丰老师的《得到》专栏文章《一句话给成本下定义》,越想越是震撼。
“我怎么活大半辈子了,从来都没人告诉我,做任何事情都有成本。”——这是学了经济学原理的美国法官的感触。过去我就觉得这是一句鸡汤,还可能是“毒鸡汤”。大把的人不知道,也谈不上理解这句话,不也是活得挺好的吗?
现在,来回琢磨薛老师所定义的“成本”,他说,“如果你对成本的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那可以说,你对经济学已经了解一半了。”
真是这样?
1、 成本,知易行难
薛老师一句话定义的成本:成本是放弃了的最大的代价。
文中的核心思想:做一个选择,你放弃的是所有其他选项当中价值最高的那个选项。
而我昨天预习时天马行空想到的答案是:社会为个体支付的基础代价。
看完薛老师的文章,我就给跪了!
我还是额外插进去了的“基础”。就这“基础代价”,和“最大代价”差老远了。进而,还是“放弃了的”!这就意味着,对于成本一事,你得先选出你预期的至少两个最优的选择。再进而,还得衡量更优的一个,放弃“最优的”那个。
这还不算,还有一个“你预期的”,这意味着:你有可能放弃了“最优的”那个,事后,“更优的”还不一定能得到。
那么,怎么预期?怎么选出最优?怎么选出更优?再结合专栏前面薛老师说的经济学视角:既考量“看得见的”,也推测“看不见的”……
成本的概念,真是深不可测啊!
2、最大代价是你所拥有的注意力
倘若把成本的概念,推及到生活、工作、学习的话——眼前一亮啊!
我立马感觉自己的生活质量,还可以变得更好——我们一直追求的,不就是让生活更好吗?
这里,一个大前提,每个人每天的时间是一定的,都24个小时。又,因为这是一个“稀缺”的事实,选择了一个,意味着放弃了另一个。我们把自己的时间放在哪里,哪里就是我们大部分生命质量的体现。又,时间其实本质上是不可控的,终将流去,可控的是我们自己。其中,最重要的是把控自己的注意力——也就是李笑来推崇的“你所拥有的最宝贵的财富”。
“所拥有的”,是个必要的限定词。如果你直接问别人最宝贵的财富是什么?很多人的答案或许不同,比如是时间,生命,健康,智慧学识等等……可对于千万级别的富豪来说,他们一个小时的价值,不知比普通人要高多少倍呢。股神巴菲特就拍卖自己的午餐时间:从2000年迄今,共举行了15次慈善午餐的拍卖,一共募集了超1700万美元的善款。又比如,对于处于癌症晚期的人,那健康在他心中的份量,对普通人也不知要高出多少倍啊……
从这些比较,可以看到一点,每个人所拥有的最宝贵的财富是注意力。准确来说,是持续的注意力,更有意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你持续注意力所在的地方,就是你的身价和身家!这是我近期学习李笑来的专栏《通往财富自由之路》里最深的体会之一。
3、注意力都花哪了?
可是,在我明明深知该道理,依然可以看到我在放纵自己的注意力在一些无关价值的事情上。这周,我就做了很多无关价值的事情:长时间地在商场里闲逛,长时间纠结一些花钱不多就能解决的问题上,长时间在网上刷屏刷微信刷微博刷腾讯……
短时间休闲一下也没什么的。关键在于耗费的时间,已经超出了我“休闲”的界限,进而变成了一种负面的心理负担:“你看你,又白白浪费了那么大段的时间,这段时间里,你的注意力是荒废的,你的价值也是几乎为零的。强烈鄙视这样的你!……”
现在有了“成本”的概念后——放弃了的最大的代价——我回头一看,我的天呐!我啥都放弃了……
我持续注意力的价值呢?换句话,那些时间成本,可以发挥怎样的效用呢?
我本可以看一些我一直想看却自以为没时间看的书刊啊!
我本可以去完善、去创作一些更好作品啊!
我本可以找一些人,和他们一起成长并享受成长啊!
……
假如,我的能力越强,某种意义上,我的时间成本就越高。我怎么还花那么多注意力在这些低价值的事情上呢?让我自己都看不起自己……还奢谈什么通往财富自由?
“任何事情都是有成本的。”任何时间里,我都在用生命为之付出了代价。那些在我生命岁月里更重要的、更有价值的事呢?
面对一些不顺心、不省心、无关紧要的事情,想想我的成本,我的最高价值——
我选择了最大的代价了吗?又谈何“放弃了的”?
细思恐极……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