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酒店落脚之后,弟弟过来带我去吃饭。旁边有个六安土菜馆,抱着尝鲜的心态我们走了进去,但里面的环境让我有些想掉头就走:不干净,还有些乱。这让我想起当年去北京住的老旧胡同,也想起镇上不讲究的小馆子,然而这里是魔都啊,我可是来欣赏繁华的啊!老板娘很热情,我们只好硬着头皮点了两个菜,结果鱼特别不新鲜,韭菜炒鸡蛋尤其的咸,我们都没怎么吃就走了。
第二站去逛附近的奥特莱斯,还好,比较现代化,不过武汉也不缺乏这样的购物中心啊,许多牌子也是我见过的。出来天色尚早,就顺道去了弟弟的公司,这才让我开了点眼界。他所在的科技公司独拥一座大楼,负一楼是员工餐厅,环境优美,胜过一般的大学。公司还有专门的健身馆,几乎是24小时免费,我第一次体验了跑步机以及一些和看上去和小区里很像,力量感更大的健身器材,终于明白为什么有人愿意花钱去健身房,效果真的不一样。相比之下,中小学老师的办公环境还是差远了。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打车去外滩,越接近市区越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繁华。路过金碧辉煌的静安寺,也看到了具有欧洲风格的万国建筑群,最震撼的还是黄浦江边耸立的东方明珠。七点左右的江滩还只有零星的游客,我们很幸运地赶上了2元轮渡。越过江,走几步就到了上海著名的豪宅汤臣一品,我们在门口等了几分钟,想看看从里面出来的人长什么样,果然出来了一个三十来岁的年轻人,背着电脑包,走在路上和普通人没什么大区别。
为了找一碗阳春面我们搜集了好几个地方,却发现上海好多卖面条的店面是十点开门,果然这里是夜上海。最后没办法只能打车去南京东路,找到一家店,美团上明明说有阳春面,但我们找遍菜单都没看到,也不好意思问,只好吃吃葱油拌面。味道也很正宗,后来我才知道上海人一般不会单独点阳春面,而是和浇头一起点。如果我张口问一问,就不会留下遗憾了。
南京路逛起来很像武汉的江汉路,一条接一条的购物街,卖上海特产的居多。没逛多久我们就坐地铁去了向往已久的复旦大学,尽管已经是太阳当空照的正午,但门口还是有几条长长的队伍,大多是父母带着孩子。我们也不是非去不可,就去了马路对面的小区,人少,面积小,几分钟就可以逛完。午饭吃上海菜,比想象中便宜,美团了一家餐厅,159元六个菜,有鱼有虾,还有白斩鸡和水果。我们吃得特别撑,在里面歇了两小时才走,也不知道店家会不会觉得我们是来占便宜的。
继续去武康大楼,出地铁口看到了上海图书馆,不用预约就可以进去,我们又进去蹭了下空调。里面人很多,一楼进去就是各种各样的外文书,而且看的人还不少,让人不禁感叹这儿是国际大都市。跟随弟弟去了报刊阅览室,那里同样座无虚席,读者就非常自然地坐在地板上(对,我从来没有看到一个图书馆全部铺的木地板)。我还留意到几个细节:这里的每一份报刊都包了透明的塑料书皮,要知道,报刊更新起来是很快的,可见这里读书的人很多,工作也做得特别细致;这里读者一次可以借阅15本(武汉前几年是4本,后来改为8本);这里来的叔叔阿姨特别洋气,随身带着咖啡和奶茶(在我们这特别少见)。在图书馆门口的讲座预告上我还看到了骆玉明和姚大力等一些学术大咖,真羡慕上海的中文学子。
武康大楼附近的小路很符合我想象中的上海,道路两旁都是高大的梧桐树,老房子都被收拾得整整齐齐,所到之处都很干净整洁,几乎没有看到乱糟糟的垃圾箱。我以为没人住的老房子竟然是私人住宅,是啊,寸土寸金的上海怎么会浪费空间呢?来这儿的年轻人很多,外国人也随处可见,我还看到了一个身材特别特别好的网红,一群人围着她咔咔咔。
最后一站是朱家角古镇,来上海以前,我从来不知道这里还有农村,不过想想也是,北京都有农村这儿怎么就没有呢?不过这里的农村显然更富裕一点。小镇富有江南水乡的特色,像周庄,小桥流水,白墙黑瓦。不过这里虽富有商业气息,但也真的有居住其间的人,他们门口种着菜,晾着衣服,傍晚十分也光着膀子出来乘凉。我喜欢这样真实的古镇。
时间有限,第三天就打道回府了,在高铁上我又重新看了一遍《爱情神话》,这一次似乎才懵懵懂懂地感受到了一些上海气息。如果有来生,想投胎做一个上海人。
2024年8月12日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