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者为王”与“剩者为王”在现在的生活中,到底那个更为重要?
对此,我个人觉得后者更为有意义。好多事情,一开始很多人去做,渐渐的由于竞争,日复一日的重复带来的无聊,毫无目的地混日子,努力之后得不到别人及时的肯定或相应的回报。自然剩下的人在慢慢的减少,减少的速度在慢慢的下降,不论走多少人,最后还是会有人坚持到终点,我觉得这部分人,才是最有意义,最有收获之人。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之后你还忘了一句:初心易得,始终难守”
不管到哪里,你什么身份,都会听到别人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每次听到这句时,我都会心里排斥的想:那你怎么不说下面的呢?“初心易得,始终难守”随着时间的流逝,自己慢慢的有点阅历,失去的也越来越多,自己越迷茫时,我一直想一直想,最终得到了答案:“正是因为你觉得做不到,所以你才会模仿别人,最难的永远是第一步和坚持的过程,与其说,从别人那里模仿、借鉴经验,倒不如你自己去做,去体验,你会慢慢的发现,其实也没那么难,只要自己心甘情愿的去做,而不是带着一种被迫的心态去完成”。
“心动”带来的结果远远低于“行动”带来的终极结果。
我是那种有很多想法,一个个去实现的去少之极少的人。想过学车,但又怕摔,怕被别人看,尴尬。想来一场五公里的跑步,但是,最终还是放弃了。对啊,趁时间来得及,想了就去做。所以,我开始了写作,开始了用左手刷牙(目前已经坚持两周,想一直用左手),你也可以试试哦!
喜欢“收藏”,同样也喜欢定时“删除”。
因为喜欢收藏,我的相册永远都是慢慢的,每次找东西都要好久,让我很头疼,所以,我喜欢定时删除,清理一下我的内存,渐渐的我迷失了,我不知道该怎么整理我的东西,我觉得不论我怎么整理,我的东西永远是不规律的,也许,又到了一次大整理的时刻,该丢掉一些人,一些过期的东西,一些不好的负能量吧!
南仁东(1945年2月—2017年9月15日),中国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曾任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射电天体物理和射电天文技术与方法,负责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的科学技术工作。2017年5月,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2017年7月,入选为201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
南仁东于1945年出生,1963年就读于清华大学,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硕士、博士学位。后在日本国立天文台任客座教授,1982年,他进入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工作。1994年起,一直负责FAST的选址、预研究、立项、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作为项目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负责编订FAST科学目标,全面指导FAST工程建设,并主持攻克了索疲劳、动光缆等一系列技术难题。2016年9月25日,其主持的FAST落成启用。
2017年9月15日晚,南仁东因病逝世,享年72岁。
他是“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南仁东因罹患肺癌、病情恶化抢救无效于15日夜间逝世,享年72岁。国家天文台16日发布讣告称,遵其遗愿,丧事从简,不举行追悼仪式。
南仁东是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的发起者及奠基人。自1994年起,他一直负责工程的选址、预研究、立项、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编订了科学目标,指导了各项关键技术的研究及试验。“中国天眼”工程核心团队的成员,大部分都是南仁东的学生。
据了解,2016年9月“中国天眼”落成启用前,南仁东已罹患肺癌,并在手术中伤及声带。他患病后依然带病坚持工作,尽管身体不适合舟车劳顿,仍从北京飞赴贵州,亲眼见证了自己耗费22年心血的大科学工程落成。
国家天文台有关人士表示,目前正值望远镜调试和试运行的关键时期,南仁东研究员此时逝世,是“中国天眼”的一大损失,也是中国天文界的一大损失。
得知南仁东逝世,他的昔日同事有的表示,南老师对事业的执着常人无法想象,为后人留下了丰硕成果;有的表示,南老师患病后仍不忘科研事业,从骨子里迸发出的激情折射出他常挂在嘴边的“拒绝平庸”。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天文局局长张智勇在1994年工程选址时认识了南仁东。他回忆,南老师长期奔波于北京、平塘等地之间,平塘县的几十个候选台址他都亲自去考察。“没有路,他就拄着拐杖跟大家一起爬山。一身简朴的工作服,没有一点架子。”
“10年之后,南老师所成之大美‘中国天眼’必将举世皆知。”“中国天眼”副总工程师、国家天文台射电天文研究部首席科学家李菂说,犹记早年与南仁东聊天时,他细细解释望远镜之美,其眼神深邃自信。
“中国天眼”坐落于贵州省平塘县,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它对宇宙的深入探测,有助于人类加深对宇宙起源和演化的了解。
“20多年只做了这一件事”
“南老师20多年只做了这一件事。”南仁东的同事和学生们评价。
故事要从24年前说起。1993年,日本东京,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科学家们提出,在全球电波环境继续恶化前,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
南仁东跟同事说:“咱们也建一个吧。”没多少人看好这个设想。南仁东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图,跋涉在中国西南的大山里。他要寻找当地的窝凼——几百米的山谷被四面山体围绕,正好挡住外面的电磁波。
“为了选址,南老师当时几乎踏遍了那里的所有洼地。”南仁东的学生甘恒谦回忆。
访山归来,南仁东心里有了底,正式提出利用喀斯特洼地建设射电望远镜的设想。但能不能筹到足够资金,南仁东心里没底。
有那么几年时间,南仁东成了一名“推销员”,大会小会、中国外国,逢人就推销自己的大望远镜项目。每一步都关乎项目的成败,他的付出有时甚至让学生们觉得“太过努力了”。连夜要赶项目材料,课题组几个人就挤在南仁东的办公室,逐字逐句推敲,经常干到凌晨。
汇报项目是每一个课题首席科学家面临的题目,南仁东每次至少提前一个小时到达会场。
把FAST项目扛在自己肩上,南仁东也有对付压力的特殊方式。“如果碰到一件事特别难,南老师会沉默,抽烟很厉害。那个时候,去他办公室要戴防毒面具。”甘恒谦说。
FAST项目副总工程师李菂说:“南老师的执著和直率最让我佩服。担起首席科学家和总工程师各种职责,推动了世界独一无二的项目。”
“天眼”就像为他而生
在FAST现场,能由衷感受到“宏大”两个字的含义。而在10多年前,这样的图景在南仁东的脑海里已经成型。他要做的,是把脑海里成型的图景化成现实。
“南老师知道问题的关键点在哪里。”他的学生岳友岭说,工程建设过程中要做锁网变形,既要受力,又要变形,在工业界没有什么现成技术可以依赖。“国家标准是10万次,我们需要200万次的伸缩,南老师自己提出了特殊工艺,后来支撑起FAST的外形。”
不认识他的人,初见面觉得南仁东像个农民。面容沧桑、皮肤黝黑,夏天穿着T恤、大裤衩骑着自行车,他自己也跟学生说:“就像个农民。”熟悉他的人才知道,他对绘画诗书、服饰美学都颇有研究,早年在清华求学时,机械制图比赛就拿过第一名。上世纪90年代,他甚至办过讲座谈服饰潮流美学。
岳友岭曾见过南仁东画的画,“能看出来是专业水准”。“南老师在美学层面造诣比较深,我们FAST徽标,是南老师自己设计的,南老师的PPT配色,也都是自己调出来的。”岳友岭说。
在南仁东的助理姜鹏看来,术业有专攻,在FAST项目里,有人不懂天文,有人不懂力学,有人不懂金属工艺,有人不会画图,有人不懂无线电。“这几样你能懂一两个就算不错了,但偏偏南老师几乎都懂。”
“这个庞杂巨大的射电望远镜项目就像是为他而生。”姜鹏说。
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只记得那些脸长的好看的明星,却不记得为了国家,为了自己热爱的东西付出生命,忠于自己热爱的,这形形色色的世界中能有几个人呢?为什么只有当人逝世的时候才会发现他们?现在的大学生没有创新只有一味盲目的跟风,追求者安逸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