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说三国 90 | 荀彧、荀攸叔侄生死道别
果然,立刻有西凉马腾、韩遂,益州刘璋,汉中张鲁等各地诸侯发出讨伐檄文。北方治内除了荀彧、太中大夫孔融外,又有九江太守边让、江夏太守书记祢衡等人本来就担心曹操野心膨胀,会逐步取代大汉,于是陆续上书反对称帝晋王。
曹操见各地与朝廷内外责难和反对之声如火一样蔓延,忙下令董昭立刻终止继续联名公推的动议,又禀告天子,向各地发布了《让县自明本志令》,昭告天下。
昭文说:“孟德身为丞相,作为人臣的尊贵已达到了极点,已超过了当初的心意和愿望,因此自知应该遵守忠义,一心为国,绝没有取代汉帝的一丝意图,并愿意主动让出天子所封的二县土地食邑,只享用武平县的万户封邑。希望能够借此来表明志向,消除一部分诽谤和非议,减少一些不公的责难。”
董昭见推举称帝不成,于是又退一步推举曹操进爵魏国公,加九锡。
但荀彧等人依然反对,上书曹操,说:“丞相本意兴兵的目的是为了匡扶朝廷、使国家得到安宁。希望丞相能够秉承忠贞的诚意,以实际行动遵守退让的原则,真正做到君子以德爱人。因此,丞相不应该做进爵加锡这样的事情。”
进爵魏国公、加九锡的动议又被逼而废除。
通过这两件事情,曹操看穿荀彧已经成为他未来擅权道路上的阻碍,两人之间的信任已经完全消亡,内心的矛盾不断激化。
曹操既然把荀彧视为眼中钉,就想除掉,但却担心荀彧的巍巍功绩影响太大,而且荀彧推荐的亲属、朋友和弟子在大军与朝廷内担任重要谋士、幕僚者很多,不能激发众怒,特别是在当前要平定江东的时候,因此应暂缓一步。
不久,曹操报天子下了一道诏书,内容说:“文若(荀彧字)有大功于国家,现在已经牙齿落了、须发白了,不忍心再以繁重的事务相劳烦,应该选择一个良好的地方,尽享晚年。”
曹操对荀彧说:“有一个地方,叫做寿春,名字如它的含义一样,修养非常适合。”便以劳军的名义,将荀彧贬职到寿春。
而对太中大夫孔融、九江太守边让、江夏太守书记祢衡、中尉崔琰等,暗中密令蒋干严查这些人的忠诚伪善。
荀彧出发前,他当初推荐的王朗、钟繇、司马懿、华歆等很多人已经明白曹操打压荀彧的意图,非常担心受到连累,都不敢相送,只有侄儿荀攸不避危险,独自来送。
荀彧担心荀攸以后的处境会非常艰难,曹营里处处都是人心陷阱,便说:“叔父临别,请你以后谨记‘事君三道’:第一,侍奉圣君,应该恭敬谦让,思维敏捷,不以自己的私心私念来决断和选择政事,不以自己的私利来剥夺和结交官爵,专心顺从君主;第二,侍奉中君,应该忠信而不阿谀,谏诤而不谄媚,刚强果断而没有私心杂念,清楚是非;第三,侍奉暴君,应该顺从而不随大流,柔顺而不屈从,宽容待人而不违反原则,用正确的道理来感化君主。这三大道义准则,你要谨记在心,受益余生。”
荀攸听了,深感叔父的拳拳呵护之心,不住地点头称是。
送到十里长亭,两人即将分别,心里都明白曹操的为人和曹营的险恶环境,不知道未来还能不能再见,什么时候可以再见,心中都怀着一丝忧伤。
荀彧道:“当年,商纣王通宵喝酒而忘了日月,问左右的人,都回答不知道,于是派人问萁子。萁子对友人说:‘一国的人都不知道日月,国家就危险了;而一国人都不知道,只有我一个人知道,恐怕我就危险了。’于是,他对使者推辞说自己喝醉了酒,也记不清楚是什么日子了。”
说着,荀彧不免触动感情,忍不住抓住荀攸的双手,吐出肺腑之言:“我知道你内心徘徊在忠于曹操还是忠于大汉的犹豫中。你我本来都是大汉的臣子,假如可以维持划江而治,外有孙权、刘备鼎力而成的分庭抗礼,内有各地不断的弹劾非议;有了这内外加在一起的巨大压力,那么曹操就不能独霸天下,就不敢太过于胆大妄为,即使大汉颓废羸弱,毕竟天理人伦存在。而假使曹操一统天下,那么我大汉灭亡、天子罹难的日子一定不远了。你明白我的意思,请你始终莫忘你是大汉子民,肩上永远负有重任啊!”
荀攸对于这些话,有的记在心里,有的只是听听而已,毕竟他心中有自己的主张,而且,他也遗憾叔父如晁错一般,善于谋国,却不善于谋身,于是只管点头,却不答话。
——自肖永革《三国绝对很邪乎》,配图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