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
【原文】
15.9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题解】
孔子在这里对“志士仁人”提出了最高的要求,认为“志士仁人”要有献身理想的愿望和勇敢。孔子热爱生命,总是主张人应该全身,要“危邦不入,乱邦不居”等,但在面对“仁”时,则没有丝毫的苟且,因为“仁”是至高的道德境界。这种“杀身以成仁”的精神激励了后世无数仁人志士。
【译文】
孔子说:“志士仁人,不会为了求生损害仁,却能牺牲生命去成就仁。”
//我的感想//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所为所不为的标准是什么?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他非。出发点是什么?
反求诸己…(看来我有点钻进去了,说了这样多,似乎看不到对自己的仁了。)
至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无求生以害仁”,是不是仁的发心,问自己“作为人何为正确”,行为做事体会自己的起心动念。
《华杉讲透论语》中“杀身”不等于“求死”,重要的是“仁”为根本,在于“人伦大义”。
回看【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为国(大义)(大仁)死而非为君(个人)(小义)死。不为求生害仁,求生为了行仁。
多想一些: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怎可以轻易损害。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特意去查了一下,原来是这样子吗?)
“杀身成仁”,看仁范围的大小。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