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牧骑汉语是“红色的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不仅是一支名副其实的“红色的文艺轻骑兵”,而且是一所培养“又红又专、一专多能”文艺人才的大学,也是一所学习和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政治大学。是造就和锻炼优秀文艺人才的阵地,是他们茁壮成长的摇篮。
达日玛14岁就成为了乌兰牧骑队伍中的一员,来到乌兰牧骑,达日玛除了演奏又学会了舞蹈,演戏,说书,没多久,下乡演出时他一个人就是半台戏,牧民非常爱看。队长看到他三弦四胡唱歌跳舞都不在话下,就要求他更加“一专多能”。于是在1960年达日玛被送到内蒙古歌舞团深造,学习小提琴和大提琴。最初,从未摸过洋乐器的达日玛翻开教程,那密密麻麻的五线谱简直就是天书。可是不到一年,达日玛就出色地完成了《开塞》、《霍曼》等高等教程。他的老师从对这个牧区来的孩子的不屑一顾到后来的情同父子,说“达日玛对音乐有着超常的理解和接受能力。”第二年达日玛就可以上台演奏《新疆之春》、《四季》等难度很高的独奏乐曲了。
1963年,乌兰夫主席发表了进一步加强民族文化的讲话,自治区党委、政府也发出了相应文件。强调在文化领域也需要加强民族化。对此,内蒙古歌舞团建立起了一支马头琴乐队。可是寻遍全盟都没能找到一个会拉马头琴的,于是队长想到了达日玛。将达日玛送到了呼和浩特。达日玛来到呼和浩特,跟着以为民间艺人学习拉马头琴,没有教材也没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只是口传心授。达日玛客服重重阻碍,凭借自己的悟性和对音乐的超高理解,加之自己的刻苦学习,仅仅用了半年就已经掌握了演奏的基本要素。达日玛之后又学习请教,学习了顶弦指法和不同的弓法。
1966年,自治区三支乌兰牧骑代表队完成全国巡回演出之后,达日玛作为优秀队员被调到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是当时唯一的马头琴手。从鄂托克草原到自治区首府,几十年来,达日玛始终没有被喧嚣浮躁所淹没,没有被灯红酒绿所诱惑,病重之时,依旧心系马头琴音乐传承。
60多年来,达日玛先生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乌兰牧骑事业,并且为马头琴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是区重点文艺团体。在这里有不少周游国内外的机会,但属于自己的时间更少了。可是达日玛却始终没有离开草原,从不放弃为牧民演奏的机会。一次他来到锡林郭勒草原演出,镶黄旗一位60多岁的老牧民被他的演奏所感动,就把他自己亲手制作的一把马头琴送给他,老人深情地说:“带上这把马头琴吧,以后无论你走到哪里我都会听到你的琴声。”
艺术来源于人民群众,服务于人民群众。乌兰牧骑称为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它的工作重点是广阔的农村牧区,它的服务对象是广大的农牧民群众。为广大牧民服务是乌兰牧骑必须坚持的方向和宗旨。
达日玛说,在乌兰牧骑工作的几十年,使他深刻认识到乌兰牧骑就是他的大学,农村牧区就是他最好的课堂和舞台,广大人民群众就是他的老师,生活就是他最好的教材。乌兰牧骑是他的大学,这里有他永远也学不完的知识源泉,还有他永远也不能丢掉的精神财富和光荣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