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远了。”韩承嗣用手指敲了敲桌面,“我们回过头来继续说白朝夕。你觉得他是自杀吗?”
“我之前说过了,他是否自杀是存在矛盾的。”
“你什么意思咱俩彼此都清楚。”韩承嗣冷漠地看着孟音的眼睛,“不过我不想继续纠结这个问题,你也不用搪塞我。你刚才说的理由是建立在绝对理性上的,但自杀的人往往并不处于理性状态下。别说一个疑似信佛的人,就是和尚,两千年来自杀的有多少?所以,你的理由不成立。”
“嗯……你说的也不无道理。不过啊,如果我们不遵从逻辑去推理,那么实际上可能性是无限多的,我们根本不可能找到正确答案。尤其像你说的,自杀的人是没有理性的,这种建立在主观意愿上的心理活动没办法分析,谁也没办法。
“而且,自杀这种事其实更多是突发性的,就好像当时被过路魔附体了一样。哪怕是当事人都未必能表述清楚当时的心理活动,何况是咱们坐在这瞎猜呢?”
“过路魔?医生姐姐你这个比喻很新颖啊。”
“你们有没有从高处向下看过?从山上或者窗户向下望,有没有过跳下去的冲动?甚至想象重重摔在地上的样子?”
韩承嗣和韩承恩都没有回答,事实上这种事没有人可以避免,哪怕是再健康、坚定的人,都很无法摆脱这种冲动。
“有趣的是,这种所谓的‘自我毁灭倾向’往往是和‘恐高’相伴随的——我们即害怕从高处跌落,又憧憬着从高处跌落。所以很多人极力避免接近高处的边缘,比如悬崖、窗边等等,我们没办法确定这些人害怕的究竟是意外的跌落,还是纵身一跃的冲动。后者,就叫自杀。而这种冲动,就像是‘过路魔’一样。”
“……但小白不是跳楼啊,他是上吊。”
“但本质上是一样的。自杀就是自杀,都可以从某个角度归咎于名为‘冲动’的‘过路魔’附身。”
韩承嗣微微皱眉,直觉上自己的节奏又被孟音带偏了。但此时她的话却意外地有吸引力,促使他不自觉想要认真听下去。
“之前提到了弗洛伊德,他前半生的研究重点都放在了所谓的‘快乐原则’上,即在人类的无意识层面上,有一种代表着生命、性、繁衍后代对人类的吸引力的本能在发挥作用,这种本能决定了我们的行为,影响着我们的思维。但是,到了他的研究后期,遇到了一件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大事。”
“一战。”韩承嗣冷冷地接了句话,“如果我没猜错,应该是PTSD。”
“Bingo!”孟音愉悦地打了个响指,“没错,这个病弗洛伊德用他的快乐原则解释不了,所以他必须调整。”
“PTSD……是那个什么创伤应激什么的病吧?”
“嗯,创伤后应激障碍。当时的表现主要是参加过一战的士兵们会在睡梦或噩梦中不断重复这种创伤体验,在一开始叫‘炮弹休克’。在那个时期,对这些士兵的治疗对所有心理分析学者、医师来说都是个难题。要知道,作为心理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提出所有的梦都遵循快乐原则,这些梦反映了一种没有被意识到的、追求性快感的欲望。但是,很明显的,这些强迫出现的创伤性的梦,或者换个名称,这些‘创伤性的神经症’完全不遵循这一原则。
“对此,弗洛伊德也很苦恼,此时摆在他面前的问题就是:有什么东西是可以超越性欲的吗?或者,更深一步思考,有什么东西是可以超越精神分析的吗?这个问题如果回答不出或者回答得不好,可是要撼动他心理学金字塔的。因此,他后期的研究重心都放在了这两个问题上。
“后来,在1920年弗洛伊德出版了《超越快乐原则》,书里回答了问题。他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二元论’。根据这个理论,弗洛伊德指出生存欲、性欲的驱动力永远在和死亡欲望、毁灭欲望的驱动力相互克制。换句话说,此时的他,认为在人类的无意识层面上,实际上是有两种主要的本能在发挥作用。其中一个代表着生命、性、繁衍后代对人类的吸引力,而另一个代表着死亡、侵略、破坏对人类的吸引力。这两种本能自然会在一个人的心智中不断冲突,根据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其周围环境对自身的具体影响,包括这个人受到的具体创伤,这两种本能中的一种会更倾向于主导这个人的行为及自我表现。弗洛伊德断言,这两类欲望驱动力可以解释“所有生命的谜语”。
“根据他的理论,这种深层的内在力量既可以影响个人,也会影响体积。比如说,这会决定一个人鲁莽、胆大妄为的程度,或者换句话说,决定了这个人有多容易弄巧成拙。这就好像一个会尝试行走在天台或悬崖边缘寻求刺激的人,此人会因为侥幸脱险而更加上瘾并反复加深难度尝试,直到此人的冒险行为终于迎来玩火自焚的那一刻,此人才完成了内心阴暗面交给自己的使命。
“另一方面,对于集体的影响,弗洛伊德接触了很多当时参战的士兵,并研究他们的病症,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当时,令他感到极度困惑的是,如果人类只受一种与性欲有关的快乐原则支配,那么该原则无法解释士兵为什么会重复那些悲惨的噩梦,就好像受到一种强大的吸引力驱使着他们。就此,他提出了‘死亡本能’的概念,将其描述为一种生物普遍具备的倾向,而非仅出现在人类的心智中。它出现在所有形式的生命体中,甚至就是生命本身的一种属性。”
“死亡本能……”韩承嗣反复咀嚼着这个概念,“也就是所谓的自我毁灭倾向?”
“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