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安舒”是太极拳之精髓和人生之至道
1985年我在华东师大读书期间,付费参加了校园太极拳学习班,向顾留馨的弟子杨先生学习了陈氏太极拳一路拳架。毕业后因周边多为杨氏太极拳习练者,遂改学杨氏太极拳。岁月悠悠,至今我坚持习练太极拳已经38年,但参加国家段位考评是这几年才知晓并参与的。
要说这三十多年习练太极拳的心得体会,确也是一言难尽。但集中到一点,可说是对“中正安舒”这个词组有些许认识——练拳如此,人生亦应如此!
“中正安舒”作为一个整体词组出现在武籍中,最早当为晚清武河清(字禹襄)的《十三势行功要解》,原文是“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此后杨澄甫等太极拳名家都十分重视对“中正安舒”的解析和实践,甚至今日太极拳家将“中正安舒”提高到太极拳总纲的地位,认为他是太极拳的总身法和总心法。对此观点我是十分赞同的。
太极拳中所谓“中正安舒”,按照字面解释,“中正”就是立身中正,不偏不倚;“安舒”就是心安意舒,松静自然。太极拳的身心合一,就是“中正”和“安舒”的相辅相成和内外双修。只有立身中正了,无前俯后仰,顶胯凸臀,耸肩驼背,低头猫腰的情形,方能心安意舒、静松自然;只有心安意舒了,无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波动,身形方得中正。当然,这中间还有“气”的有机融合,此不赘述。
太极拳是形(精)气神的有机融合,其中神是主宰,所以有拳家将“中正安舒”,调整为“安舒中正”,在哲理的层面而不仅仅在拳理的层面来论述。他们引用道家的无为、儒家的中庸、阴阳家的幻化、佛家的无我、医家的神主形辅等等以及后来宋明理学如王阳明、陆九渊、朱熹的哲学的、政治的、神学的、人生的等等观点来阐释。这些阐释观点大多也是有理有据,恰如其分的。对此我也是赞同的。我也认为,若能真正体会了“中正安舒”,就基本上掌握了太极拳的精髓要领。
拳如人生,物我合一(物我两忘非人之所能)。我们所处的世界,精神美好与物欲横流共存,道德法制与丛林法则同在。人之为人,主客观相统一的个体与群体,生活在这样一个矛盾的世界中,立身公正与精神美好当是人生追求的重要内容。因此,立身中正与精神安舒,以入世的人生行动推动世界向自由平等公正和谐发展,以出世的心态看待这个世界的不完美,坚信世界终将向完美进步;坚持中正的言行,不向邪恶低头甚至同流合污;保持安舒的心境,不因世上存在邪恶而忧心忡忡甚至悲观厌世。这就是“中正安舒”的人生,或曰“中正安舒”对人生的指引和要求。
“中正安舒”不仅是太极拳之精髓要领,亦是为人之至道。但愿人们“中正安舒”的练拳和生活。我认为这在当下中国,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