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章我们来了解一下啥叫崩漏,相信很多女性朋友根本就没有听说过这词。下面棠子就带大家来详细了解一下,它是个啥东西。
崩漏是妇女不在行经期间阴道出血的总称。临床以阴道出血为其主要症状。
若出血量多而来势凶猛者,称血崩或者崩下;若出血量少,但持续不断的,称为漏下。若经期延长达2周以上者,应届崩漏范畴,称为经崩或经漏。
崩漏多发生在青春期及更年期。
现代医学中的功能性子宫出血,女性生殖器炎症和肿瘤等所出现的阴道出血症,皆属崩漏的范围。
《济生方》说:“崩漏之病,本乎一证,轻者谓之漏下,甚者谓之崩中。”本病属常见病,常因崩与漏交替,因果相干,致使病变缠绵难愈,成为妇科的疑难重症。
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特征,表现为两种形式:
1、规则性出血,经期延长量多;
2、不规则出血,量多或淋漓出血,时间长短不一,长期出血者可致贫血。
中医学认为,崩漏的发生,主要与肝、脾、肾3脏有关。
1、肝:精神刺激,使肝郁气滞,郁久化热,热盛迫血妄行。
2、脾:思虑伤脾或饮食不节损伤脾气,脾虚不能统血,营血外溢引起。亦有由于平素阳盛血热,饮食不节,脾不运湿,湿从热化,湿热内蕴,血热妄行而引起的。
3、肾:为先天之本,肾气不足,或大病久病耗伤阴血,而致肝肾阴虚,冲任不能固摄而出血。
【病因病机】
主要病机是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引起冲任不固的常见原因有肾虚、脾虚、血热和血瘀。
一、肾虚
先天肾气不足,少女肾气稚弱,更年期肾气渐衰,或早婚多产,房事不节,损伤肾气,若耗伤精血,则肾阴虚损,阴虚内热,热伏冲任,迫血妄行,以致经血非时而下;或命门火衰,肾阳虚损,封藏失职,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亦致经血非时而下,遂成崩漏。
二、脾虚
忧思过度,饮食劳倦,损伤脾气,中气下陷,冲任不固,血失统摄,非时而下,遂致崩漏。
三、血热
素体阳盛,或情志不遂,肝郁化火,或感受热邪,或过食辛辣助阳之品,火热内盛,热伤冲任,迫血妄行,非时而下,遂致崩漏。
四、血瘀
七情内伤,气滞血瘀,或感受寒、热之邪,寒凝或热灼致瘀,瘀阻冲任,血不循经,非时而下,发为崩漏。
【中医辨证论治要点】
中医学上本病以无周期性的阴道出血为辨证要点,临证时结合出血的量、色、质变化和全身证候辨明寒、热、虚、实。治疗应根据病情的缓急轻重、出血的久暂,采用“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灵活运用塞流、澄源、复旧三法。
塞流即是止血。崩漏以失血为主,止血乃是治疗本病的当务之急。具体运用止血方法时,还要注意崩与漏的不同点。治崩宜固摄升提,不宜辛温行血,以免失血过多导致阴竭阳脱;治漏宜养血行气,不可偏于固涩,以免血止成瘀。塞流之药可酌用十灰散、云南白药、紫地宁血散等。
澄源即是求因治本。崩漏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针对引起崩漏的具体原因,采用补肾、健脾、清热、理气、化瘀等法,使崩漏得到根本上的治疗。塞流、澄源两法常常是同步进行的。
复旧即是调理善后。崩漏在血止之后,应理脾益肾以善其后。历代诸家都认为崩漏之后应调理脾胃,化生气血,使之康复。近代研究指出,补益肾气,重建月经周期,才能使崩漏得到彻底的治疗。“经水出诸肾”,肾气盛,月事才能以时下,对青春期、育龄期的虚证患者,补肾调经则更为重要。当然复旧也需兼顾澄源。
总之,塞流、澄源、复旧有分别,又有内在联系,必须结合具体病情灵活运用。
一、肾虚型
(一)肾阴虚证
【主要证候】:经血非时而下,出血量少或多,淋漓不断,血色鲜红,质稠,头晕耳鸣,腰酸膝软,手足心热,颧赤唇红,舌红,苔少,脉细数。
【证候分析】:肾阴不足,虚火内炽,热伏冲任,迫血妄行,故经血非时而下,出血量少或多,淋漓不断;阴虚内热,故血色鲜红,质稠;肾阴不足,精血衰少,不能上荣空窍,故头晕耳鸣;精亏血少,不能濡养外府,故腰腿酸软;阴虚内热,则手足心热;虚热上浮,则颧赤唇红。舌红,苔少,脉细数,也为肾阴虚之征。
【治疗法则】:滋肾益阴,固冲止血。
【方药举例】:左归丸(《景岳全书》)去川牛膝,加早莲草、炒地榆。
熟地、山药、枸杞子、山茱萸、菟丝子、鹿角胶、龟板胶、川牛膝
方中熟地、枸杞子、山茱萸滋肾阴而填精血;山药、菟丝子补肾阳而益精气,寓阳生阴长之意;龟板胶、旱莲草、炒地榆育阴凉血止血。全方共奏滋肾益阴,固冲止血之效。
若阴虚有热者,酌加生地、麦冬、地骨皮。
本型也可用育阴汤(《百灵妇科》)。
熟地、山药、续断、桑寄生、山茱萸、海螵蛸、龟板、牡蛎、白芍、阿胶、炒地榆
熟地、山茱萸、续断、桑寄生补肾益精;龟板、牡蛎、海螵蛸育肾阴、固冲任,涩精止血;山药补脾阴,白芍敛肝阴,阿胶养血滋阴也能止血,地榆凉血止血。全方既滋肾益阴,又固冲止血。
(二)肾阳虚证
【主要证候】:经血非时而下,出血量多,淋漓不尽,色淡质稀,腰痛如折,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面色晦黯,舌淡黯,苔薄白,脉沉弱。
【证候分析】:肾阳虚衰,冲任不固,血失封藏,故经乱无期,经血量多,淋漓不断;肾阳不足,经血失于温煦,故色淡质稀;肾阳虚衰,外府失荣,故腰痛如折,畏寒肢冷;膀胱失于温化,故小便清长;肾阳虚不能上温脾土,则大便溏薄。面色晦黯,舌淡黯,苔薄白,脉沉弱,也为肾阳不足之征。
【治疗法则】:温肾助阳,固冲止血。
【方药举例】:大补元煎。酌加补骨脂、鹿角胶、艾叶炭。
二、脾虚型
【主要证候】: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漓不断,色淡质稀,神疲体倦,气短懒言,不思饮食,四肢不温,或面浮肢肿,面色淡黄,舌淡胖,苔薄白,脉缓弱。
【证候分析】:脾气虚陷,冲任不固,血失统摄,故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漓不断;脾虚气血化源不足,故经色淡而质稀;脾虚中气不足,故神疲体倦,气短懒言;脾主四肢,脾虚则四肢失于温养,故四肢不温;脾虚中阳不振,运化失职,则不思饮食;脾失运化,水湿内停,水湿泛溢肌肤,故面浮肢肿。面色淡黄,舌淡胖,苔薄白,脉缓弱,也为脾虚之象。
【治疗法则】:健脾益气,固冲止血。
【方药举例】:固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白术、黄芪、煅龙骨、煅牡蛎、山茱萸、白芍、海螵蛸、茜草根、棕炭、五倍子
方中黄芪、白术健脾益气以摄血;龙骨、牡蛎、海螵蛸固摄冲任;山茱萸、白芍益肾养血,酸收止血;五倍子、棕炭涩血止血;茜草根活血止血,血止而不留瘀。全方共奏健脾益气,固冲止血之效。
若出血量多者,酌加人参、升麻;久漏不止者,酌加藕节、炒蒲黄。
若阴道大量出血,兼肢冷汗出,昏仆不知人,脉微细欲绝者,为气随血脱之危候,急宜补气固脱,方用独参汤(《景岳全书》)。
人参25g,水煎取浓汁,顿服,余药再煎顿服。
或用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救治,益气生津,敛阴止汗以固脱。
人参、麦冬、五味子
若症见四肢厥逆,冷汗淋漓,又为亡阳之候,治宜回阳固脱,方用参附汤(《校注妇人良方》)。
人参、附子、生姜、大枣
三、血热型
【主要证候】: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漓不断,血色深红,质稠,心烦少寐,渴喜冷饮,头晕面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证候分析】:热伤冲任,迫血妄行,故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漓不断;血为热灼,故血色深红,质稠;邪热内炽,津液耗损,故口渴喜饮;热扰心神,故心烦少寐;邪热上扰,故头晕面赤。舌红,苔黄,脉滑数,为血热之象。
【治疗法则】: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方药举例】:清热固经汤(《简明中医妇科学》)。
生地、地骨皮、炙龟板、牡蛎粉、阿胶、黄芩、藕节、陈棕炭、甘草、焦栀子、地榆
方中黄芩、地骨皮、生地、阿胶清热凉血益阴;龟板、牡蛎育阴潜阳,固摄冲任;焦栀子、地榆清热凉血止血;藕节、棕炭涩血止血;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之效。
若肝郁化火者,兼见胸胁乳房胀痛,心烦易怒,时欲叹息,脉弦数等症,宜平肝清热止血,方用丹栀逍遥散加醋炒香附、蒲黄炭、血余炭以调气理血止血。
四、血瘀型
【主要证候】:经血非时而下,量多或少,淋漓不净,血色紫黯有块,小腹疼痛拒按,舌紫黯或有瘀点,脉涩或弦涩有力。
【证候分析】:瘀滞冲任,血不循经,故经血非时而下,量多或少,淋漓不断;冲任阻滞,经血运行不畅,故血色紫黯有块,“不通则痛”,故小腹疼痛拒按。舌紫黯或有瘀点,脉涩或弦涩有力,也为血瘀之征。
【治疗法则】:活血祛瘀,固冲止血。
【方药举例】:逐瘀止崩汤(《安徽中医验方选集》)。
当归、川芎、三七、没药、五灵脂、丹皮炭、炒丹参、炒艾叶、阿胶(蒲黄炒)、龙骨、牡蛎、乌贼骨
方中没药、五灵脂活血祛瘀止痛;三七、丹皮炭、炒丹参活血化瘀止血;当归、川芎养血活血;阿胶、炒艾叶养血止血;乌贼骨、龙骨、牡蛎固涩止血。
崩漏药茶方子
益母草香附茶
【用料】:益母草50克,香附15克
【制法】:将上2味共制粗末,放入保温杯中,冲入沸水,加盖焖30分钟,代茶饮用。每日1剂。
【功效】:行气解郁,活血调经,止痛。用治肝郁血热型崩漏。
生地茶
【用料】:生地黄25克。
【制法】:将生地黄制为粗末,放入保温杯中,冲入沸水,加盖焖30分钟,代茶饮用。每日1剂。
【功效】:清热凉血,止血。用治肝郁血热型崩漏及湿热内蕴型崩漏。
黄芪茶
【用料】:黄芪50-60克。
【制法】:将黄芪制为粗末,放入保温杯中,冲入沸水,加盖焖30分钟,代茶饮用。每日1剂。
【功效】:益气健脾。用治脾不统血型崩漏。
参附茶
【用料】:人参15克,熟附片10克。
【制法】:将上2味共制粗末,放入保温杯中,冲入沸水,加盖焖30分钟,代茶饮用。每日1剂。
【功效】:补中益气,散寒逐湿。用治脾不统血型崩漏。
茅根丝瓜茶
【用料:白茅根15克,老丝瓜9克。
【制法:将上2味共制粗末,放入保温杯中,冲入沸水,加盖焖30分钟,代茶饮用。每日2剂。
【功效:清热利湿,凉血止血。用治湿热内蕴型崩漏。
旱莲二根茶
【用料】:旱莲草、白茅根各30克,苦瓜根15克,冰糖15克。
【制法】:将以上药共制粗末,放入保温杯中,冲入沸水,加盖焖30分钟,代茶饮用。每日1剂。
【功效】:滋阴清热,利湿凉血,止血。用治湿热内蕴型崩漏。
生地山药茶
【用料:生地、山药、女贞子、枸杞子、白芍、旱莲草、山萸肉、紫河车、制香附各15克。
【制法:将上药水煎2次,取汁混匀,代茶饮用。每日1剂,早晚分服。
【功效:滋补肝肾,养血调经。用治肝肾阴亏型崩漏。
芡实茶
【用料】:芡实30克。
【制法】:将芡实用文火烧熟,捣碎,放入保温杯中,冲入沸水,代茶饮用。每日1剂。
【功效】:益肾固精,补脾去湿。用治肾虚型崩漏,症见腰膝酸痛,形寒肢冷,面色晦暗,记忆力减退等。
金樱子茶
【用料】:金樱子20克。
【制法】:将金樱子捣碎,放入保温杯中,冲入沸水,加盖焖30分钟,代茶饮用。每日1剂。
【功效】:益肾固精,涩肠止泻。用治肾虚型崩漏。
崩漏食疗方子
芝麻粥
【来源】:《圣济总录》
【用料】:生苎麻根30克,炒陈皮10克,粳米、大麦仁各50克,细盐少许。
【制法】:先煎苎麻根、陈皮,去渣取汁,后入粳米及大麦仁煮粥,临熟放入盐少许。分作2次服,每日空腹趁热食。
【功效】:凉血、止血、安胎。适用于血热崩漏,妊娠胎动下血及尿血,便血等症。
红米生地粥
【来源】:《食医心鉴》
【用料】:生地黄50克,红米100克,冰糖适量。
【制法】:取生地黄,洗净后煎取药汁,与红米加水共煮,煮沸后加入冰糖;煮成稀粥。每日早晚空腹温热食。
【功效】:清热生津,凉血止血。适用于血热崩漏,鼻衄及消化道出血,还可用于热病后期,阴液耗伤,低热不退,劳热骨蒸,或高热心烦,口干作渴。
【注意事项】:此粥不宜长期食用。服用期间,忌吃葱白、韭白、薤白及萝卜
三七粉粥
【来源】:经验方
【用料】:三七粉3克,大枣5枚,粳米100克,冰糖适量。
【制法】:先将三七打碎研末,粳米淘洗净,大枣去核洗净,然后一同放入砂锅内,加水适量煮粥,待粥将成时,加入冰糖汁即成。每日2次服食。
【功效】:补血止血,化瘀清热。适用于崩漏下血及其它出血症。
阿胶粥
【来源】:《食医心鉴》
【用料】:阿胶30克,糯米100克,红糖适量。
【制法】:先将糯米煮粥,待粥将熟时,放入捣碎的阿胶,边煮边搅匀,稍煮1—2沸,加入红糖即可。每日分2次服,3—5日为l疗程。
【功效】:滋阴补虚,养血止血,安胎。适用于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及血虚,咳血,衄血,大便出血等。
【注意事项】:连续服用可有胸满气闷的感觉,故宜间断服用。脾胃虚弱者不宜多食。
乌雄鸡粥
【来源】:《太平圣惠方》
【用料】:乌雄鸡1只,糯米100克,葱白3条,花椒、食盐适量。
【制法】:将鸡毛去净,除内脏,洗净切块煮烂,再入糯米及葱、椒、食盐煮粥。每日2次,空腹食。
【功效】:益气养血,止崩安胎。适用于脾虚血亏而致的暴崩下血或淋漓不净,血色淡质薄,面色恍白或浮肿,身体倦怠.四肢不温,气短懒言等。
山药山萸粥
【来源】:经验方
【用料】:山萸肉60克,山药30克,粳米100克,白糖适量。
【制法】:将山英肉、山药煎汁去渣,加入粳米、白糖,煮成稀粥。每日分2次,早晚温热食。
【功效】:补肾敛精,调理冲任。适用于肾虚型崩漏。
崩漏成药方
1、参三七粉3克,温开水送服,每日2次。
2、云南白药0.6克,温开水送服,每日2-3次。
3、宫血宁,每日3次,每服1-2粒。
4、宫泰冲剂,每日2次,每服2包。
注意事项
1、避免过度精神刺激,注意劳逸结合。
2、出血多时多卧床休息,避免劳累。
3、出血期间保持外阴清洁,禁止同房。
4、饮食有节制,少吃辛辣或生冷食物。
本章医学文献:《太平圣惠方》、《食医心鉴》、《圣济总录》、《安徽中医验方选集》、《中医妇科学》、《简明中医妇科学》、《景岳全书》、《内外伤辨惑论》、《校注妇人良方》、《济生方》等。
好啦,这一章有关崩漏自诊自疗的文就完结了,以上文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