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距中考仅一周,距高考仅一天。我多次听见毕业班老师和毕业班家长说自己的孩子:现在的孩子啊,都临近考试了,一点儿也不着急呀。
试问,中高考前孩子真的该着急吗?如果真的等到考前才着急有用吗?
拥有老师和家长双重身份的我却想说:孩子们,真别太用力!
学习真别太拼,劳逸结合就好
老子在《道德经》中有言:“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所以,做事太拼命,学习太用力,世上一切强度太大的事,不仅难以长久,也常常适得其反。
太用力,身体会变形,肌肉会僵硬;如同弹簧,过度拉扯会变形,难以复原;就像拉弓,拉得太满弦会断。万物适度即可,不可越度。
人是宇宙的一部分,逃不过自然规律的约束。人的身体和精神世界的使用是有限度的,超限学习必被反噬。现在身边在校的大中小学生中,你可以打听一下,哪个班没一两个显性抑郁症?那你猜猜隐性的又有多少呢?
那么,何为适度?怎么才算过度?我想家长老师们也想把好这个度。
其实,因为个性差异和成长经历的不同,每个孩子能承受的“度”各不相同。所以每个孩子都需要得到老师家长们更多的爱和关注。
在学校,老师们真的要保证孩子有课间十分钟的休息时间。老师要根据孩子的情况,鼓励孩子下课出教室呼吸新鲜空气,喝水,望远,聊天和进行适度肢体活动……这些是孩子身心必要的松弛,是吸收能量,不是浪费时间。
在家里,家长们真的要给予孩子更多的爱和陪伴。家长要根据自己孩子的身体情况,与孩子一起运动。运动必须达到青少年标准的运动量:初中生,有氧运动(骑行、对抗练习等)每周至少3次,每次30分钟以上;力量训练(引体向上等)每周至少3次,每次15分钟以上;柔韧训练(每周至少3次,每次15分钟以上。运动尤其是户外运动能促进多巴胺和血清素的分泌,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当然,短暂的吃喝玩乐也可以让孩子的生活有更多的松弛感。在这个快节奏的焦虑的时代,松弛感是稀缺资源,我们有必要制造一些,自我抚慰,自我疗愈。
大脑用进废退,自主自驱才有效
脑外科博士黄翔说:现代科学实验证明,不管多少岁,人的神经突触都可以产生新的连接。但有个前提,就是你在学习的时候一定是主动的,被动学习和操作是很难形成新的神经连接和神经网络的。
每当我站上讲台,面对乌泱泱一教室孩子的时候,我常常想:这当中有多少在积极跟随老师讲课思路认真听,主动思考?其实,被动听讲的孩子很多,做个听讲的样子在课堂上开小差的也有。因此老师们绞尽脑汁“无情境不教学”,“无讨论不教学”,“无实践不教学”……但,不是所有知识都可以情境化,不是所有问题都需要现场讨论,不是所有理论都具备实践条件……
奥地利经济学家卡尔·门格尔等人在19世纪末提出的边际效用理论在心理学中同样有效。我们第一次接触某种事物时情感体验会格外强烈,第二次接触时会淡一些,第三次会更淡……以此发展,我们接触该事物的次数越多,情感体验也越为平淡,一步步趋向乏味。因此,我们在学习中利用边际效用,不要一味的刷题,家长充分利用假期带孩子看看纪录片比如《跟着课本去旅行》《宗师列传 唐宋八大家》(语文)《数学大迷思》(数学)……用这些方式来增加新鲜感,提升边际效用,从而激发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习和探索的自驱力。
总而言之,努力可分为三个层次:低层次的努力是机械重复,不仅很难进步,还严重消耗体力精力;中等层次的努力是方法论,能快速有效地提升学习效率,看到学习效果,众人趋之若鹜;高层次的努力是“顺其自然”,即顺应自身和所学知识的规律,以爱为名,内在驱动,专注高效而将一件事做精做深。
“别用力过猛”不是鼓励孩子躺平,而是务必要找到学习与生活的平衡点,拒绝重复无效的努力。做那些更少但更好的事,高效努力,从而成就一项伟大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