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节不需要“补课”的课(202210)

工作过两所学校,都是老百姓口中的重点学校。因为是大校,自然也就承担了很多课堂教学研讨、比赛活动。很多次,活动结束后听老师们说“在补课”。不明就里去追问,原来公开课、观摩课上得形式新颖、花样繁多,学生的学习效果却不理想。有时候是该讲的没有讲到,有时候是蜻蜓点水基础不牢靠,老师们为了学生学得扎实,也为了考试有保障,不得不通过再上一遍来“补课”。久而久之,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也受到了影响。

今天,聆听了课改中国行活动江苏省启东市实验小学汪东玮副校长的一节语文课《王戎不取道旁李》,除了佩服汪校长精湛的教学技艺、游刃有余驾驭课堂的能力外,就是对这节课真心的喜欢——一节平实、扎实的课,听得人踏实、放心、过瘾。

《王戎不取道旁李》是一篇文言文,如何扎扎实实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汪校长以关注“小点”来突破难点,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破解阅读之“难”

如何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文言文?如何断句?汪校长没有直接划出停顿线,而是从学生已知已会出发,通过四个小方法指导学生流畅阅读。第一,以现代文比对找语感。“我们以前学习过一种表达,‘谁是什么’‘谁怎么样’,用这样的读法试着读一读‘王戎七岁’‘诸小儿竞走取之’‘人问之’。”有了这样的铺垫,孩子很容易找到了停顿,准确地读出了“王戎/七岁”“诸小儿/竞走取之”“人/问之”。第二,看插图理解意思。学生读到“看道边树多子折枝”停顿不够自然,汪校长借助课件播放树上结满果子、枝头被压弯的图片,引导孩子们理解内容后再读。“尝/与诸小儿游”中“尝”的意思比较难理解,老师加以引导再练习读。文章不长,字字句句挨着读过去,也不过几分钟时间,然而教师把充分的时间留给学生尝试阅读,却让每个孩子参与了学习的过程。第三,全文试读。第四,古文竖排版读、去标点读,既是练习读法,也是文言文常识的普及。“100多年前,文言文是这样出现的”“汪老师还要告诉大家的是,在古书中文言文是没有标点的”,难度升级,学生跃跃欲试的小手却越举越高。以后,孩子们看到便不会有陌生感、畏惧感。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老师将文言文的表现手法、语言特质以独特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这是自然而然的文化传承。

想起曾经听过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唐婉副校长上的《春夜喜雨》,其中也有类似细节处理。我以为,这不是雷同,也不怕雷同,对于每个孩子而言是不一样的,能够让孩子学习、掌握,就是教育的实效性体现。其实,教育是有规律可循的,哪儿来那么多创新?君不见有些人为了创新,失去了教育原本的面目。其实,不仅人们需要停下脚步,等一等灵魂。教育也需要停下脚步,反思一下,我们是否一味追求创新,遗失了一些很重要的、不该丢失的东西?

二、破解理解意思之“难”

我们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然而,有些知识却不仅仅是读就可以理解的。理解“竞走”借助课文注释,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孩子们显然都掌握了。以“诸”字为例,老师启发孩子思考“诸小儿”如何理解?一孩子说“很多”,另一孩子说是姓,举例说“诸葛”,老师以“这是复姓”直接带过,不拖泥带水,不耗费时间和精力。然后用“诸侯”“诸位同学”“诸子百家”与“诸小儿”拓展思维,理解意思,以孩子们容易理解的内容带动新知识的学习,最终理解了篇章意思。特别欣赏汪老师鼓励孩子们“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的做法,因为他让孩子们始终思维在线。在理清故事脉络环节,汪老师引导孩子以“起因——经过——结果”梳理思路,尝试表达,并以“意思准确、内容清楚、过程完整”来评价,给了孩子们明确的要求和指令。

三、破解人物品质理解之“难”

“王戎与诸小儿有什么不一样?你怎么知道的?”“听了王戎这样说,你有什么想说的?”理解透彻,老师要求用上“如果…那么…,因为…所以…”把文章意思说通顺也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了。

在孩子们的自主表达中,老师依据学生观点提示要向王荣学习,通过观察、思考去判断事情。“善于观察、独立思考、准确判断”的总结就形成了。看似在引导学生读故事、说故事,实则是带着学生的思维在进行长途跋涉,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这样一步步养成并丰厚。江苏省教育学会名誉会长杨九俊认为,关注人文内涵怎样指向儿童的精神生长,关注以学生积极的语文实践为学习主线的设计思路,关注文本思路与教学思路、学习思路的契合点。

汪校长的课,以最简单的读与说为根本,抓住了语文学习的本质——听说读写,指向儿童语文素养的培育与发展;以星级评价贯穿始终,师生评价极好地肯定了孩子的表现,督促孩子不断努力,不断进步。

想起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的“五实”好课标准,深有感触。“有意义,即扎实”“有效率,即充实”“有生成性,即丰实”“常态性,即平实”“有待改善,即真实”,汪校长的课每一步设计、每一个点的抓取都非常成功,就是叶澜教授所说的好课。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也要锤炼教学技艺,上出好课。上平实的课,不花里胡哨。所有的行为为内容服务,就像这节课“想清楚、说明白”训练思维与表达能力。上扎实的课,不浮光掠影。所教的内容都要落地有痕,就像这节课体会王戎善思考、不盲从的特点,是引发学生的自主认知。上丰实的课,不只说不练。听说读写有机融合、巧妙融合,就像这节课示范书写、当堂练写,练字、背诵一举两得。

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王爱华老师认为,汪东玮校长的课充满了“扎扎实实的语文味、活活泼泼的儿童味、朴朴实实的家常味”,我想这是“三味课堂研究室”的目标追求,也应该是没一个语文教师对自己的课的追求。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