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分享:第六章 古典诗歌宏观解读发微
古典诗歌欣赏基础
一、比喻和诗的比喻
(一)比喻
通常的比喻有三种:
第一种,抓住两个不同事物或概念之间的共同点,这比较常见,如“燕山雪花大如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第二种,抓住事物之间的相异点,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第三种,把相同与相异点统一起来,如“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构成比喻有两个基本的要素:首先,二者必须在根本上、整体上有质的不同;其次,二者在局部上有共同之处。(撇开显而易见的不同,突出隐蔽的暂时的联系,比喻的力量正是在这里,比喻的生命,就是在不精确中求精确。)
(二)诗的比喻
1.诗的比喻,一要精致,二要相切。
以《咏雪》中“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为例:
一、盐的下落是直线的,速度较快,不及柳絮因风的轻盈比喻雪花切至。
二、撒盐空间有限,和满天雪花纷纷扬扬之间的联想不及柳絮飘飞切至。
三、柳絮纷飞和春日意象联系在一起,引起的联想是诗意的。
所以,谢道韫的比喻,不但恰当切至,而且是富于诗意的联想;而谢朗的比喻,则是比较粗糙的。
2.比喻的效果还与作者气质、诗歌形式和风格密不可分。
作者身份的、情感的、风格的选择和同化决定了比喻效果。
诗歌的虚拟性决定了其想象的自由度。
3.诗意的比喻有情趣、谐趣和智趣之分。
(三)从诗的角度分析,比喻要考虑三个方面:
1.对传情达志起了什么作用;
2.运用了什么样的文学形式;
3.同样的文学形式,构成了什么样的趣味。
二、诗的审美规范特征:
(一)意象:意决定象
面对一个诗歌文本个案,应该从意象开始。(这就是解读诗歌的基础)
把握意象这个基础范畴来欣赏古典诗歌,需要注意:
第一,不能把诗和散文混为一谈,其表现为把意象和细节混为一谈。
诗的意象是概括的,不是特指的,没有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定性;而一般散文叙事的细节则是具体的、特指的。诗歌的意象充满了情感的选择和排除的魄力,因为其中不但有极其精练的“象”,而且有极其独特的“意”。从主观情感来说,是一种体验、顿悟;从意象符号的创造来说,是一种更新。
第二,不能得“象”忘“意”。
即把景语仅仅当作景语,忘记为景语定性的情语,外在景观是由内在情志选择、定性的。
第三,对于诗人五官感知的特点和其间的转换,要有精致的辨析能力。
如王维《鸟鸣涧》,由视觉到听觉的转变,从客体观之,统一于山之“静”、山之“幽”、山之“空”;从主体观之,统一于人心境之“闲”、心之“空”,以微妙的感知表现了意和境的高度统一而丰富。
学会欣赏古典诗歌,首先就要学会从意象中分析出显性的感知和隐性的情绪,看出外部感知正是内在情致冲击造成的,感知是由感情决定的。千
(二)意脉:
即意象与意象之间的情意脉络,在动中把意象贯穿起来,统一为有机的结构。分析诗歌,就是要在意象之间,把贯穿首尾的意脉的动态、变动的脉络梳理出来。
(三)意境:意象群落之间的有机统一结构
意境表现的三种形态:
第一类是最常见的,有统一的意脉贯穿其间。意象与意象具有某种隐约的线性的相关性。以意脉的或强或弱的变化转折取胜,情感处于一种动态,其意脉为线性的曲折状态。此类诗要注意意脉整体的微妙转换,如静态与动态,视觉与听觉,凝神与震动……
第二类:意脉不是处于动态,而是处于持续性凝神状态。不以情绪的瞬间转换取胜,而是相反,以情绪的潜在的持续性见长。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以空镜头增强情感力度。
第三类,则更为空灵,表现为某种禅意。以意味的渗透、扩散为特点。情感不但是静态,而且有虚态,意象则自在、自为,不加修饰。弱化、虚化的情感之所以动人,原因在于感知越过情感直达理念,水乳交融,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心与物的融合,意与境的高度统一。
三、两种艺术境界:
1.意境的含蓄隽永(表现为以上三种)
2.直接抒情的“无理而妙”。
从逻辑上来说是“无理”,从“情感”上来说又有情感逻辑可循,超越了理性逻辑,恰恰表现了强烈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