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皆自我,我之前也客观地分析过“自我”不是什么大错,只是当今社会上很多人的“自我”行为都是在无意识下日益形成的。
我们试着回忆一下成长过程中的一幕幕场景,当然有一些不是我们亲身经历,但却是亲眼所见:
1、 当你喊饿的时候,就可以自己先吃,并且父母会把你爱吃的东西一一端上桌;
2、 关于餐桌上养成的习惯之一,不得不提的一条你明明已经掌握自己吃饭的技能了,但却被家长的宠溺之举给无情地制止了;
3、 当你跟小朋友争抢一件玩具的时候,父母会说“儿子/女儿,咱不抢,妈给你买比这个更好的”。接下来你通常都会得到类似的玩具,或者更昂贵的玩具;
4、 对于自己喜欢、在意的物品,懂得“随机应变“,比如:妈妈不同意你吃糖的时候,可能你还会找爸爸、爷爷或奶奶去索要,这时候通常都会很顺利地得到回应;
5、 幼儿园的时候,你看到其他小朋友自己蹲在地上系鞋带,你低头看看脚下,突然很无助,但却无法准确地描述你的感受,因为衣来伸手的你不懂这项技能;
6、 当你独自幻想入学时会不会再次见到熟悉的玩伴时,父母早已替你选择了师资最棒的学校,于是你被动地成为了其他家长口中“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
7、 你也许去了一所寄宿学校,父母便持续担心你的财务状况,于是你每个月都会收到超预期的汇款提醒,你渐渐地形成了不太合理的消费观。
诸如此类的事件可以一直延续至今,也许今天的你已经35岁了,但还是没能摆脱这种相处模式:那就是每当你回到家中,便成了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小公主、小王子的身份。
在前4种场景下,你并没有意识到“自我”为你带来了哪些危害。这个顺序依次是:可以享有特权、无法独立、无限制地被满足。
父母们尽可能地抓住他们陪伴你的机会,却给你创造了一个最危险的成长环境。
而后3种场景下,你已经被剥夺了成长阶段种所需要的基础能力,习惯于全家人围着你转,并永远都用一种强势地表达他们对你的这份爱。
此时的你不具备独立思想、话语权、选择权、基本逻辑、学习能力等等,被“自我”化的生活方式使你成了“万众瞩目”的焦点。
父母专注地“自我”,你就只能被“自我”。
当人们在工作中不如意时,很多人都会去抱怨工作的复杂性及命运的不公,可真相是:这群人往往不太具备责任心,唯我独尊的成长环境也很难使他们用心去配合团队或群体,共同完成一件事。当从众的惰性及物欲让你抓狂,却怎么也无法约束自己的时侯,不必慌张、焦虑,也不必问为什么,事出有因,答案就在上面的第3条中。
事实上,今天的我们成为怎样的人,都有迹可循。在一段段成长片段中都能找到证据。这便是“自我”的根源。
在幼儿时期时,你的逻辑、思维模式、三观等等都没能得以建立,但你却养成了自我的习惯,我只能说,你成年后的日子一定很难再接受成长的挑战,很难建立良好的习惯。
自我使人们失去的最重要的能力便是认知,无法正确认识自我与世界,这一生将承受多少无知带来的痛苦。
如今通用类的讲座、书籍、公开课并不少,通常都是成长励志、时间管理、认知心理学方面的,其实都在教我们如何正确做人、做事,而这些方法最初在接触及练习的时候,也有很多人在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便抱怨道“不做了”、“我为什么非要让自己活得这么累?”“我就是不想做这些了,不可以吗?谁规定了我必须要做这些?”
《洋葱阅读法》告诉我们,关于习惯:“早睡、早起、阅读、运动、减肥……很多人都败在了这几样看似简单的事情上。”
然而除了习惯,我们还缺乏意志力、思维能力、独处能力、判断力、决策力等等,天呐,如此说来,我们的生活简直糟糕透了。
可是面临如此多的问题,我究竟先关注哪一个呢?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我两年内曾陆陆续续出现耳鸣、耳朵里有异响、鼻腔内有异响、喉咙肿痛的症状,曾挂号耳鼻喉科三次,并接受了不同的治疗方案,但都以失败告终,终于在第四次问诊时,一位专家告诉我,我出现这些症状是因为神经衰弱,这才是根源,而我的耳、鼻、喉没有任何问题。
这说明,找到问题的根源很重要,因为我们从脱离母体的那一刻开始,便意味着我们要开始面对这个世界了,我们会一点一滴地接受一切外界环境带给我们的影响,并建立起认知。
也许现在的你正在深刻反思自身的问题,但是你真的清楚这些问题是什么时候开始生根发芽的吗?
这时再回顾一下文章开头的那几个场景,我们也许能体会到自己的一些成长路径了。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诸多问题在今天显现出来,并且使我们极力想要摆脱它们。
被“自我”化的普遍之处,便在于我们出生那一刻,无法决定自己怎样成长,于是这个路径被动生成了。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不妨把“自我”当作敌人来看,至少要了解自我是怎么来的,才能决定接下来的作战方针啊。
因此我们还是多花些时间来了解一下“敌人”为何如此强大吧。所以当你发现你身上存在很多问题时,无需过度紧张,此刻不妨先回忆一下自己的成长历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