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质版不管是封面还是内页都是有温度的,好治愈。
认识自己尊重自己才会更好的尊重孩子
当我们站在远远的背后,就不会想要操控孩子,而是尊重和允许孩子成为自己。
这本书从界限入手,谈及中国式越界的日常情景,小到饭桌夹菜大到尊老爱幼,代入感超强,一下抓住读者的注意力。
接着谈到了我们对孩子言语上的侵犯,尤其是我们对性不正确的认识,可能会无意识将一些错误的性观念传递给孩子。这本书最大的优点是有问有答,它会描绘生活中常见父母在性教育方面遇到的问题,同时会告诉家长如何应对。
当孩子被期待成为父母想象的样子,当孩子不断被越界放弃自我时,他们就像泄气的皮球,感到绝望,关闭自己的感受,放弃自己的梦想。所以作者告诉我们,在现代这个时代,“请教会我们的孩子生活,而不是生存。”
当然,我们育儿过程中会不断遇到问题,想要界限分明的生活,首先要知道如何对问题进行归属。很多人下意识就会想到“都是因为我”,老板黑脸是不是我做的不好,爸妈不高兴是不是我哪句话说的不对,或者他们怎么这么讨厌,为什么不理解我!这会导致我们总是在情绪低估。那问题归属搞清楚后,需要坦诚自己,尊重对方。在这里,作者的观点是很治愈的,她鼓励我们做真实的父母,不会给我们制造焦虑。比如孩子惹我们生气,作者的方法是允许我们表达自己的感受,但接下来也要理解孩子,积极倾听孩子的感受。这一部分真的值得父母多看几遍,也许我们都没有接触过作者所提的育儿理论,可是读这本书,真的很容易上手。
最后作者提出不要把投射当成爱,她举了马雅舒育儿的例子,客厅里不放家具就怕孩子磕了,作者认为这不是真正爱孩子,而是把自己的软弱无能投射给了孩子。真正的爱是尊重与信任,我们只需要提供安全的环境,帮助孩子自我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