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评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这话可信度有多高

【王玄陵史记注解<03>】

司马迁对黄帝的真实性是持怀疑态度的,这一点体现在《五帝本纪》之下的“太史公曰”,以及《太史公自序》:“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史记》所述自黄帝始,但太史公却说欲述“陶唐以来”,正说明他自己也不相信黄帝存在的真实性。只不过战国秦汉以来传说纷杂,黄帝的传说越传越甚,太史公才不得不把他列在篇首。

秦汉之间关于黄帝的传说很多,司马迁本着审慎的态度,只采纳了其中的一小部分,其中就有一段关于黄帝其人的描述:

(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这段话其实很奇怪,学术界到现在也无人能解,多年以前我就研究过这段话,可始终也没能得出什么靠谱的结论。时至今日,也是觉得殊不可解,只能是略作一点注脚。

司马迁所采录的这段话,见于《大戴礼•五帝徳》孔子之语,几乎同样的话又被《黄帝内经》所录用,只不过把“成而聪明”改成了“成而登仙”。

《大戴礼》作者戴德活跃于汉元帝之时,虽然晚于司马迁,但是大戴所传《礼》来自后仓,后仓与司马迁为同时代的人,而后仓所传之《礼》据说来自孔子。

《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尚没有定论,不过至迟也应当在战国时期。《五帝本纪》、《黄帝内经》、《五帝徳》三书,同样采录了这一段话,文字却略有不同(《五帝徳》作“慧齐”),说明三者之间并不存在转录关系。

由此可以推知,司马迁这段话并不是出自他的笔下,而是采录自较古的文献记载,上述三书所录极有可能是同源的,只不过在流传的过程中文字有所出入。

可这段话实在是太整齐了,而且文法句意通俗,远不及《尚书》正文文字近古。可见这段话必是出自周朝以后,而且距离周初甚远。

以前研究这段话时,总是怀疑“神灵、徇齐、敦敏”等词为古意,不应该是现在理解的字面意思,所以把大部分精力用到甲骨文字意的考证和字形源流上,但始终没有得出什么结论。

这几个词从汉末开始就有人研究解释,就是因为它的句意太浅显了,读书人总怀疑这种浅显的句意不是本意,但来来回回的解释总脱离不了字面意思。

《大戴礼•五帝徳》所录这段话,托名为孔子之言,是孔子讲给宰我听的。《孔子家语》亦有《五帝徳》篇,其内容和《大戴礼》基本相同,它所录这段话如下:

孔子曰:“(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齐叡,庄敦敏诚信,长聪明”。

相同的意思又换了一种说法,《孔子家语》早先被认为是伪书,但是近年被证明其文甚古,它所录《五帝徳》与《大戴礼》应为同源而异录。

 那么,这段话的来源是否真的是来自孔子呢,现在看来,这种可能性还是存在的。对比《论语》,从文法字义上来看,都是比较相近的,至少可以说明二者的成书年代相差不远。

相比《孔子家语》所录,司马迁所采四字一句的格式更常见,可能接近最初记载的原本。而这种格式和风格,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尚书》中的文字。

比如《尧典》:“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将逊于位,让于虞舜,作《尧典》”,再比如《胤征》:“羲和湎淫,废时乱日,胤往征之,作《胤征》”。

上面列举《尚书》中两段话,分别在两篇文章之首,文字风格跟司马迁所采评述黄帝之言相近。但这两段话与《尚书》正文相比,却明显的是比较通俗浅显,从其句意来看,应该是后人整理古文时所作的序言。

司马迁所采之句,最初极有可能也是相似的用途,是整理者为描述黄帝事迹旧文所作的序言。

据说,《尚书》、《礼记》皆为孔子所整理,而《五帝徳》这段话亦出自孔子之口,那么这段话出自孔子是有可能的。

从字源的角度来考释,汉语文字最早是单独存在的,每个字都有其相应的表意。比如“敦敏”二字,敦者从享从羊,很明显跟祭祀有着密切的关系。

《说文》又说:“敦,孰也”,甲骨文“孰”字很明显是一个表意字,为一个人在祖庙前跪拜祭祀之状,同样是跟祭祀有着密切的关系。

敏字从每从又,从甲骨文形态来看,很像是一位女性在从事某种工作,甲骨文词典认为是表示“女子做事动作敏捷”。

传说中文字形成于黄帝之时,则那时的文字比殷商时当更为质朴,而引文中“神灵、徇齐、敦敏、聪明”等词,明显的是一种抽象的表意,这种文字用法当然不可能是黄帝之时,甚至较殷商甲骨文之时都晚的多。

而且这几个词的表意很难加以严格分辨,所以崔述在《考信录》中说,这应该都是后人想象中推崇圣人之词。

我认为崔述所说大致是事实,五帝中的其他几位都有类似的考语,而且按照《五帝徳》的文意,我们可以揣测这大概是战国时人标榜圣人帝徳的产物,当然其来源可能是对更早黄帝传言的美化加工。

最初的传言可能如墨子所说:“年逾十五,则聪明心虑无不徇通矣”,古人十五岁开始束发,作为成年的标志。而墨子的意思是说,黄帝尚没有成年就具有成人无法比的智慧,这更可证明这些传说是在周礼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而孔子将传说进行了文字加工。

不过,儒家典籍是否皆为孔子所作尚存疑惑,所以也不排除是孔子的弟子或再传弟子所作。

辨明了这一点,就不会被《五帝本纪》中这种矛盾的记载所迷惑,因为如果这种记载是有真实依据的,那么黄帝为古代人王就成了无可辩驳的事实,但真相显然不可能是这样的,所以这句话就无法当做史实作为研究历史的依据。

文|王玄陵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司马迁和班固 黄仁宇 司马迁作《史记》,完成于汉武帝末年。班固作《汉书》,书未成而作者因过去与外戚窦...
    sea20192019阅读 473评论 0 0
  • 乐书,是指《史记》中的《礼记·乐记》,而《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的内容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
    金香书院阅读 30,123评论 0 0
  • 司马子长,夏阳龙门人,20岁开始漫游,遍及大江南北,任郎中期间跟随皇帝到处巡行,后来继承父亲职务任太史令,读遍国家...
    三毛妈妈阅读 505评论 0 0
  • 司马迁的152句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 年代: 汉朝 司马迁作品: 《史记》 司马迁简介...
    汉唐雄风阅读 1,079评论 0 1
  • 70.太史公自序 颛顼之时,南正重管天文,北正黎管地理,重黎氏代代传承,直到周宣王时才被司马氏代替,于是司马氏开始...
    面包马戏团阅读 2,360评论 2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