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先讲一个故事:
某天,父亲带六岁的女儿去逛超市,超市人很多,一个女人急急匆匆的从中间穿过,一不小心撞到了小女孩,小女孩险些摔倒。但女人并未意识到撞了人,风风火火的走了。
小女孩有点生气:她撞了我,为什么不跟我道歉呢?
为了这个,父亲追上去跟女人交涉,希望她能跟自己的女儿道歉,说一声“对不起”。
但女人不以为然,认为自己不是有意的,这个男人纯属小题大做,但拗不过男人的反复劝说,最终女人很敷衍的甩给了男人一句“sorry”就不理他了。
可是,这位父亲认为女人的道歉不应该是对他说,而应该是对女儿说。于是,他找到了超市的值班经理,告诉他,说我正在教女儿学道歉,这一声“sorry”非常重要。
耿直的值班经理直接找到了刚才那个女人,让她道歉,可是这个女人还是死活不肯道歉。
万般无奈之下,这位父亲只能无力的摇摇头。
可是,就在他们逛完超市准备结账的时候,转机出现了。值班经理居然叫来了警察,警察带来了手铐要抓这个女人,僵持许久之后,女人只得对小女孩认真的说了声“sorry”。
02
再讲一件刚发生的事儿:
下午接三岁多的女儿放学,回来的路上,她正在人行道上开心的走着,对面一个小男孩突然冲过来把她推到在地。
女儿瞬间大哭起来,大喊着:“妈妈,他推我。”
我赶紧把女儿扶起来,紧跟在男孩身后的妈妈也赶紧跑过来安抚女儿,连连说对不起,还顺势打了男孩的手,要求小男孩跟女儿说对不起。
小男孩做错了事,可还是一脸不情愿,愣在原地。
“快跟小妹妹说对不起,不说对不起我们就不走了。”男孩的妈妈开始批评他。
小男孩依旧一动不动,男孩妈妈继续说:“那我们就站在这里,你什么时候说对不起,我们就什么时候再走。”
小男孩还是没有任何反应。而另一边,女儿哭着说:“他推我,他要跟我说对不起。”
我安抚了女儿,见小男孩一直没有动静,就准备拉着女儿走,可是女儿固执的站在原地,一脸委屈的跟我说:“他还没跟我说对不起呢。”
我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
正巧,女儿的一个同学从后面走过来,女儿的注意力瞬间被吸引了,她跑过去跟同学哭诉:“那个小哥哥刚推我了。”
我赶忙跟过去,跟女儿说:“是的,那个小哥哥做错了,他不该推你,不过他的妈妈刚才跟你说了对不起,而且也打了小哥哥,你原谅他,好吗?”
女儿擦了擦眼泪,朝我点点头。
03
大家一看就知道,前面一个是国外的故事。故事的真实性和严谨性无从考证,大家全当故事去看就好了。
这个故事是先生讲给我的。意在表达他的一个感慨:教育孩子不易,有时候,你不得不佩服一些国外的教育方式,也不得不佩服他们的原则性。
是的,做了父母之后,才真切的体会到,在教育过程中,哪怕是一件小事,也很考验父母的智慧,更关乎孩子的成长,毕竟,成长就是这样一件一件小事叠加起来的。
这就说到了女儿今天碰到的这件事。
作为母亲,我当然知道孩子都有敏感期,比如,口的敏感期,表现为爱咬人;手的敏感期,表现为爱打人,喜欢推别人。
从心理上来说,我大致判断,那个小男孩可能现在就是手的敏感期,推别人,但并没什么恶意,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能有多大恶意呢?
可是,当女儿执着的跟我说“他还没跟我说对不起”时,我确实没办法跟她解释。毕竟,一直以来,她做错了事,我也会要求她跟别人说对不起。这个时候,别人做错了事,也应该说对不起,这在女儿那里就是理所当然的。
教育要保持一致性,不能自相矛盾,这是最基本的原则。所以,当女儿提出质疑时,我只得静静地等待对方给我一个回应。如果对方有积极的回应当然最好,但是如果没有,我只得想办法给女儿一个合理的解释,让她不要感觉到混乱和纠结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