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作诗词是非常讲究字词的使用的,往往为了挑选出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而再三环磨,“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就是他们创作诗词的真实写照。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场景有贾岛与韩愈关于“推”还是“敲的探讨,也有王安石“春风又到江南岸”和“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纠结,这都充分展现出了古人遣词造句的用心。因此,教学古诗词时,我们必须引导学生聚焦字词,细细品味用词之精妙。
《咏柳》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我们再来看看图片,观察这棵柳树,关注它的颜色、样子,看看它有哪些特点?
生:柳树是绿色的,充满生机。生:柳枝很柔软,垂了下来。
师:很好。其实无论是古人写诗,还是我们写文章,都会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贺知章在写柳树时也不例外。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首诗,想一想哪几行诗写出了柳树的特点?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生:“碧”字就写出了柳树的颜色是绿的。
师:“碧”字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可以借助工具书,通过查字典来理解。在《新华字典》中,碧有两个解释:(1)青绿色的玉石;(2)青绿色。联系这一行诗,你觉得“碧”字在这儿表示什么意思?
生:应该是青绿色。
师:“碧”就是一种绿色,那这行诗就可以写成:绿玉妆成一树高。意思没有改变,怎么样,可以这样改吧?
生:这样改应该不太好吧。
师:联系下文读一读,你会有所发现。
生:我知道了,不能这样改,改了后和下面的“万条垂下绿丝绦”中的“绿”重复了。
师:看来,联系上下文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来,我们一起读读这两行诗,体会用词的准确。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这种巧妙的用词是值得细细品味的。如果没有老师的引导,学生可能就不会去关注,就不能体会用词的精妙。因此,教学古诗,我们一定要关注语言文字,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良苦用心,感受语言表达的独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