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暑假已过半。回想这一个月,好像也没做成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原本定下的暑期目标——读书、运动、做美食,也总是半途而废。
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只做书本知识的搬运工,要想教好学生,必须具有源头活水。所以,暑期进行了一系列网络研修。
今天照例坐在电脑前,打开“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刚听了几分钟,就被康丽颖老师的讲座吸引了,康老师讲的是《家庭教育促进法》的有关内容。
她说,教育孩子是父母的天赋权利,但是父母不一定有天赋的教育能力,所以此法是帮助父母成为自觉的教育者。
首先,父母要有清醒的教育意识。比如说孩子出生不久,当他的需要不能被满足的时候,孩子就会哭闹,吸引父母的注意。父母这个时候就要意识到,他的需要是不是合理的?如果是合理的话,我们怎么满足?还有,每次满足多少?
康老师讲述了一个法学家的例子。法学家四十多岁才做父亲,很是喜欢自己的女儿,但是,他不溺爱女儿。一岁多的时候,他带女儿去玩具店买玩具,女儿在芭比娃娃的专柜面前就走不动道了。她要买,父亲说:“家里同样的玩具,咱们已经有三个了,你可不可以再选一个别的或者换一个?”孩子说不可以,爸爸说:“咱们商量好吗?”孩子说不可以。爸爸坚持不给买,女儿就嚎啕大哭,后来爸爸把她放到地下,她索性就在地下打滚。此时爸爸很尴尬也很心疼,但他忍住了,他把孩子抱到怀里,说:“你可以哭,你可以尽情地哭,但是你不能影响别人,咱们回家再商量。”就把她抱回家了,回家后爸爸跟她说:“你先想一想爸爸跟你说的话。”孩子还是哭,爸爸就把她放到卫生间马桶上说:“你可以哭,但是你还是不能影响别人,还有,你哭好了之后再找爸爸,咱们再商量。”爸爸回房间了,孩子觉得要挟是没用的,所以她不哭了,然后进屋找爸爸,说:“爸爸,我可以不买芭比娃娃,但是能不能买个变形金刚?”爸爸说:“可以,但是不能现在买,因为你刚才做得很不好,所以这个星期我们是不会去玩具店的。你以后再遇到这种事情的时候,不能去威胁爸爸妈妈,你做得不对。”
在这个故事中,孩子哭闹时,爸爸告诉了她三个规则:一,负面情绪可以宣泄;二,不能影响别人;三,可以商量。在孩子妥协后,爸爸又提出一个新的规则:刚才表现不好,所以本周不去玩具店。
所以父母要有一种清醒的教育意识,从孩子刚出生不久,就要有意识地去给孩子讲规则。
其次,父母要有自觉的教育行为。康老师以自己的父亲为例,他父亲有自觉的教育行为——指导孩子阅读。家里有餐桌文化,即每天吃早饭的时候,全家人围坐一起,父亲会把头一天晚上读的一本书讲给孩子听,他一定会用孩子们能听懂的话讲,而且一定会用激发孩子们阅读兴趣的方式来讲。比如说,他读了二战时期前苏联的元帅朱可夫写的《战争与思考》,父亲讲,朱可夫的妈妈是农夫,力气特别大,她一手能拎起40公斤的粮食。为什么她力气那么大?因为她家基因好,朱可夫的外公也是大力士,他蹲在马肚子底下,能把马举起来……故事讲到到这里时,已成功激发了孩子的阅读兴趣,(惹得康老师偷偷拿了父亲的那本书到学校去读。)
孩子调皮捣蛋是令家长头疼的一件事。当自己的孩子淘起气来,许多家长是束手无策的,好话哄着,不听;动用武力,事后后悔。康老师又举了一个例子。美国有一个前总统叫李根,他小的很淘气。大概在八九岁的时候,一天晚上,他找到了一个二踢脚,然后跑到郊区很远的一个大桥底下把二踢脚点燃了。他高兴得不得了,结果鞭炮声还没有消失,警车就来了。警长把他拎到警车上并带他回家,给他爸开了一个罚单——十二块五,相当于现在人民币四五千块钱。他爸爸没有骂他,也没有打他,只说了一句话“你要还钱给我”。什么意思?他只有八九岁,怎么还?“你可以去送牛奶、送报纸,去爷爷奶奶家的花园除草……反正你要用一年时间还给爸爸,你要为你自己的过失和行为买单。”
这个经历让李根知道不能去破坏规则,破坏规则要付出沉重的代价。这个故事既体现了父母的教育智慧,也帮助孩子提高了抗挫折能力,即韧性品质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