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6·17中国地理板块回顾
根据上学期的地理板块,已经把中国大的地形特点:1、中国的地理位置与地域面积,2、三级阶梯的划分(通过设计触感游戏:想象自己是一只小鸟,在立体地图上飞行;通过分组泥塑等方式让孩子更深入地体会和了解三级阶梯的差异),3、主要的山川河流,4、气候的划分(气候如何被地形地貌所影响的)。4、行政区域的划分。
在之前的寒假布置了看航拍中国的记录片,查找资料,每位同学选择了至少一个省份来做研究报告。
这个学期的地理板块,用孩子们来讲解他们的研究报告来作为主要授课形式,前期与孩子沟通必须要讲到的部分如: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影响的农业、工业生产,人口,经济,文化(历史、语言、人文、饮食、景点等)具体的如何设计这些内容的讲解可自我发挥创造。
上周讨论这个板块安排时,我按照: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和港澳台地区做了一个大致分布,每个地区挑了报告研究做的仔细的同学来负责讲课,新仪同学是主动愿意承担第一个上台讲课的同学,这勇气十分可嘉。今天上课之前先按我的要求把部分板书内容写好。
课堂开始,做好准备环节,上来直接介绍她今天要讲的区域:上海。根据设计请了同学在地图上标记出上海的具体位置,从而引起同学的兴趣。
接下来根据她板书设计让同学们猜上海的面积是多少?(这时候有部分同学打开了地图册,她及时制止不能先找答案,小老师很机警!)我给了个提示:看下它刚在地图上圈出来的位置呀,占中国的多少呀?于是有部分同学开始从960万平方千米开始推算。这个小老师把同学写的答案都一一写在黑板上了,有的同学一对比就发现自己猜的有点离谱,有的一看自己用平方米做单位好像差太多,立刻意识到单位应该是平方千米。接着公布答案,然后问占中国的百分之几呢?如此几番,把数学计算很好的运用进去了。接着通过地图来讲了上海的河流和山川,问大家:上海分为多少个区?一番猜测后,公布答案:16个。这样让每个孩子都更清晰了。再放出区域划分的图讲老区和新区的建设
接着找了个视频介绍上海历史演变的视频,引出上海的简称为什么是“沪”。在视频中也讲到上海的经济在中国首屈一指,从南宋开始就建立了通商的贸易口岸,拥有中国最大的海港。这个板块始终贯穿的是让孩子学会看图,通过地图来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此,我感觉到这里很适合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我打断了新仪的继续介绍,发散了一个比较有趣的问题:刚视频里提到了上海是从南宋开始开设通商口岸,那除了上海,沿海这边开设的通商口岸还有:广东这边的广州,福建这边的泉州,渤海这边的青岛,还有杭州,为什么上海成为了最大的海港贸易地?超越了其他地方,有的孩子说:除了上海其他几个地方有岛屿挡着,进出不方便?我反问:那有岛屿遮挡着,港口更加风平浪静,不是可以更好的卸载货物,更安全么?有的说:上海这个地方离日本朝鲜更近,贸易往来更频繁。我反问:那青岛不是离日本朝鲜更近么?提示一下:货物来了之后,贸易往来要买卖给谁呀?孩子们领悟到了,因为上海连通着长江,是长江的入海口,船只到了上海可以经由长江去到各个地方的陆地。有另一个孩子提问:那青岛也连通着黄河呀,那贸易往来也可以到达中国的很多地方。我说这个问题很好哟,为什么?
孩子们陆陆续续的说:因为你看黄河的形状,弯弯曲曲,没有长江平缓。因为地势的原因,因为长江的支流更多,可以去到的地方更多。我又引着他们看地图,中国的地形图三级阶梯里:这片绿色的代表什么?这片黄色代表什么?孩子们说:长江经过的地方多平原,黄色代表地势高,海拔高度高。问:那哪里居住的人会多?长江流域的地方,人多的地方,需要的物品就多,贸易往来就更频繁。通过一个问题:将三级阶梯,人口分布,都复习了一遍,让孩子们深刻体会到地图会说话。
接着把课堂交回给新仪,新仪介绍了上海的建筑、文化(顾绣、旗袍、饮食)代表海派文化的弄堂(西式小洋楼)。
游戏环节:新仪说了一句上海话让大家猜是什么?然后网上找了一段上海话学习音频开始普及教学。
最后新仪找到了一段非常好的视频,来总结上海人的气质生活。我相信整个上海已经活灵活现的在孩子们的心里。
做主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