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把行为交给孩子:不评判
两个场景:一个家里来了客人,小孩子没有打招呼,另外一个,小孩子和家长逛超市看见喜欢的奥特曼吵着让家长买,家长都说了一些负面评判和定义孩子的话,这两个案例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家长在这个过程当中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评判,评判完之后就对人或者人格下了个不好的结论。
家长对孩子的评价和定义会形成孩子自我的内
在认知,自我内在认知、内在价值、内在身份一旦形成就会形成内在的人格:
第一,经常负面定义孩子会导致孩子的低价值感。
第二,经常负面定义和评价孩子会导致孩子的负面行为。
第三,家长负面对孩子评价和定义,会造成孩子内在的情绪和认知的冲突,比如:内疚感。
家长常见的做法会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去负面评价和定义孩子的:
第一个,家长通过看见孩子错误的行为,然后对他的人进行负面评价和定义。
第二个,家长还喜欢通过评价和定义孩子负面的身份,其实家我们应该确认他是个好孩子才会引导出他是个好行为,行为是被身份定义引导出来的,而不是说,你通过行为,然后去定义他的身份,正确的逻辑是:先有身份,再有行为。
第三个,家长还喜欢负面评价孩子的未来。
第四个,家长还喜欢用道德去评价孩子,当你对孩子这种负面定义,负面评价,这个孩子一辈子都跳不出这个坑。
我们可以批评孩子,但一定是在认同他人和人格之后再对行为进行批评,而不是因为某个坏行为把整个人都给负面评价和毁掉了,只要人被接纳,人没有被嫌弃,孩子就愿意面对自己错误的行为,孩子很多的屡教不改是因为我们对他的人的否定和不接纳。
第14课 把行为交给孩子:不纵容
大家都听说过一句话:习惯决定命运,说明习惯还是蛮重要的,很多家长和老师都热衷于讲习惯的培养,但我们回过头想一想,你今天培养出来的孩子有那些好习惯呢?如果有,一定是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培养出来的,绝对不是你仅仅在要求或者你单方面要求下培养出来的,比如,在亲子关系不错,他才愿意听话去培养,或者他价值感比较高或者他被认同,被尊重,被肯定,那么基于这些前提条件下他才愿意接受你的培养。
我们再回头想想,世界上有哪个伟大人物是靠别人刻意培养出来的,他们都是在符合两个标准:第一个,是在成长过程中,他们的父母或者他们的成长环境并没有太过于破坏他们生命的本身的本能和天性;第二个,所有伟大的人物都是少年英雄多磨难,或者少小离家,讲这些告诉我们:
一个孩子的好的习惯一定不是被别人要求和约束培养出来的,如果不是孩子发自内心的自己自愿自觉主动的这种态度,这种习惯是培养不出来的,即使被他人培养出来的某钟好习惯,只要不是自己发自内心的,那也不是持久的。前面讲利益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明白,真正决定孩子行为的不管是好行为还是坏行为,背后决定因素,一定不是因为某个人的培养,而是一个人内在的对利益驱动下或者利益驱动后的取舍。
所以,我们想要纠正孩子的坏行为,这里面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核心:第一个核心就是:狠抓第一次,我们一直在强调影响人类背后的因素:利益,通过狠抓第一次,终止孩子通过坏行为获得利益的这种通道,就变相终止了孩子的坏行为;第二个核心:牢记在任何时候,不要去否定和负面评价孩子的人格。
我们讲到孩子的坏行为不要纵容,又得要明白三件事:第一,对于那些第一次或者非原则性的或者那些无心的错误,我们要允许孩子犯错误,这是成长的体验或者是成长的代价,这些错误才是一个人总结成长感悟最好的成长经历,这是正常的生活、成长,请不要去拒绝和控制;第二,我们要明白,我们讲的不纵容指的是对于那些恶意的态度,有意识的坏行为或者恶意的坏行为不纵容;第三,对原则性的问题不纵容。
第15课 把行为交给孩子:一分为二
一分为二属于哲学用语,指事物作为矛盾的统一体都包含着相互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通常指我们要看待人和事物的全面,比如说:看到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消极的一面,看到正面,看到反面才看到事物的全面。
大多数人在成长过程当中和别人相处过程当中喜欢干两件事情:第一,就是用对错去评判别人;第二,很多人面临选择的时候,他喜欢,他就接受,他就高兴,他不喜欢,他就不接受,不高兴,美其名曰:活出自己。
事实上,这两种表现都是我们偏见的主观思维或者叫狭隘的局部思维,活在自己的判断、偏见和情绪当中,怎么可能把事情做好呢?
成熟的世界,成熟人的世界不谈对错,不谈喜好,不谈感觉,更多的谈责任,只谈该不该,只谈真相,只专核心,只谈本质,当你能够做这样一个思维和认知转变的时候,也算是长大了吧。当然很多人说人的身体第六感觉不是很准吗?如果你的情绪没有被破坏,如果你的感觉一直很准的话就感觉下去吧。
农场里的猪被抓与奶牛和羊被抓的不同结果告诉我们,不同角度,不同空间的两个人,我们不要随便去用道德绑架别人,不要去用我们的标准去对错评价别人,普通人论对错,谈喜好,高手只看真相,只谈核心。
当你具备相信孩子的能力的时候,你本身内在有安全感,因为你看清真相,你知道孩子今天所有的问题不会持续成为问题,并且你也知道孩子身上任何问题只要被正确对待,他都会成为好的发展,都会成为好的孩子,当你明白这两个核心的时候,你还有什么不相信的呢?我们唯独不相信和着急的就是证明自己。
所以家长面对孩子的缺点我们要明白以下几点:
第一,孩子很多缺点它都有时间性,更多的来自于孩子的好奇。
第二,一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些问题,每个阶段孩子都有每个阶段的特征,当你不了解孩子成长的特征的时候,很多行为你会把它定义为缺点,就算是今天的缺点也不一定是他未来的行为,对吗?
总结一下,家长应该怎么做:
第一,不要你想改造什么,看到什么,你就强调什么,越强调越是一种负面暗示,再次重复,越强调越是一种负面暗示,希望孩子什么就讲什么。
第二,我们要允许孩子有些问题的存在,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成长,发自内心的去欣赏孩子,爱孩子,这才是符合自然事物的发展规律的真相,孩子没有缺点,只有特点。
第三,当你要对一件事情进行批评的时候,当一件事情激发了你的情绪的时候,当一件事情你习惯性的去用对错评判的时候,这个时候你就要开始提醒自己又进入了自己的主观世界,过去未被处理的情绪又被勾起来了,这是你需要成长的部分,当你在跟孩子表达观念的时候,你真的要好好考虑一下,我说的是客观事实还是我个人的情绪,我说的是事实还是我个人的偏见,当你对一件事情看待客观了,看到真相了,你就不会进入主观情绪,你就会客观或者懂得客观的告诉孩子发生了什么事而不是告诉他结论。
第四,当孩子在某些行为需要纠正的时候,我们在跟孩子沟通的时候切记我们要全面的去看待行为本身,而不要片面的去指责这些行为不好,我们要表达正确的态度,任何事物本身没有好坏,把握好度最重要的。
第16课 把行为交给孩子 了解需求
人生有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叫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大多数人只相信肉眼所能看到的世界,看到某个外在事物或者行为不去研究背后的原理和真相,不去了解别人行为背后的需求,仅仅根据自己的情绪和喜好去判断,然后对事物进去帖标签,然后对事物进行下结论,然后就试图去改造对方。
第二种境界叫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普通人永远相信自己看到和听到的,而高手都是有选择性的取舍,会放下主观的喜好,放下主观的判断,放下主观的认知进入客观世界,进入真相的世界,这个世界本身就有两个世界,一个你看到的世界,一个你你看不到的未知世界,所以当你看见孩子的某些行为,你不要急于去改造,你要先了解什么原因导致这个行为的,行为背后的需求到底是什么,如果满足了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孩子的行为自然就会消失的。
孩子有三个最核心的精神需求:
第一个:被爱的需求
第二个:被认同的需求
第三个:安全感的需求
所有行为出问题都是內在的这三个需求未被满足才出问题的,当这三个需求被满足了的孩子才会成为一个独立,健康的孩子。
家长要具备以下几种能力
第一,家长自己要从过去不被爱,不被认同的原生家庭当中走出来,很多原生家庭的家长受到父母太多的负面评价,负面打击,包括童年的各种遭遇以及成人之后在情感婚姻当中的各种遭遇,很多人没有能力自己走出来,我们只能从这些模式中走出来,才不会把这些模式和这些情绪传承给我们的孩子。
第二,我们家长教育孩子的时候要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我们要有能力看到家里那些事,说的那些话,那些行为,那些环境导致孩子在这三个心里层面表现匱乏,我们得找准病根,才能对症下药。
我们要满足孩子心里需求的能力,要正确的爱孩子,认同孩子,给安全感的能力,当孩子成长过程中这些需求满足了的时候,孩子才能培养出健康独立的,高价值感的人格。
所以当一个人的需求被满足之后,进入下一段亲密关系的时候才会扮演给予者而不是索取者,没有索取就没有伤害。
第17课 激发学习动力 分清本质理清责任
大多数家长在教育孩子的困惑基本上来自于孩子的学习的话题,对孩子的不满意、批评、挑剔、指责、冲突也都是来自于孩子的学习,而我们孩子最大的苦恼也来自于学习,最大的压力和痛苦的根源也来自于学习,因此,家长必须要具备能够引导孩子爱学习,会学习,主动学习,自动自发学习的能力,做不到这一点,你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家长,对于孩子的学习状态持续不佳,我们常见的表现是:批评、指责孩子,和别的同学去做比较等等,这些方法一定会摧毁孩子仅有的学习兴趣。
我们要做寻找更好方法的父母,孩子学习状态不佳,学习成绩不够好,往往有很多原因导致,我们只有了解背后的核心原因,我们才能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背后原因一般有下面几点:
第一,有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是因为自信心不够,在他的世界里可能认为自己比较笨,认为学习比较难或者他认为别人比他聪明,这一类孩子我们要帮助他提升自信心,给他更多的鼓励,欣赏及无条件的爱,给他更多的学习方法,让他自己证明给自己看,自己的进步和成长及自己的潜力,从而累计更多的自信。
第二,有的孩子因为学习方法不对导致他是南辕北辙,这种孩子帮他找到学习方法不对的原因,给他正确方法和引导,让他通过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自我管理,然后拿到好的结果。
第三,有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是因为学习状态不佳,他的状态不佳来自于基础知识不牢,要给他力量,鼓励,陪他找到更好的方法,或者帮他找个老师把他的基础知识补上来。
第四,还有一类孩子可能和老师关系不够好,老师批评他,他就怀恨在心,和老师对着干,所以家长要正确引导孩子和老师处理关系的能力,同时要告诉孩子永远不要因为你喜不喜欢某个人或者某个人批评了你让你生气而不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也就是把外界事情和对学习负责任还这件事分开两件事。
第五 还有一类孩子没有明确的学习发向和目标导致孩子的学习动力不足,这一类孩子,我们要激发孩子伟大的理想和方向,给他确认身份 ,让他明白学习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为自己而学。
最后大家一定要明白,不管你怎么去辅导或者是帮助孩子学习,一定要记住,不要把学习的责任给剝夺,我们可以成为一个陪伴者和他共同进步,共同学习的人,和他分享美好的人,而不是干预者,指责者,抱怨者,或者替代者,我们和孩子之间是平衡的关系,而不是纵向的一个管一个的关系,至少对于学习这件事是平衡的关系。
《告别吼叫》第十八课 激发学习动力:三个话术回归责任
➡️如何引导孩子自主学习激发孩子明确的学习动力和目标?
最重要的一点叫责任归位,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要交给孩子自己做,我们家长可以建议,但绝不强制,可以帮助,但绝不代替,可以提醒,但绝不干涉,只要家长一干涉一控制一强制,那么学习的责任立马就发生了转移。只有我们家长和孩子划清界限的时候,孩子才有可能为自己的成长负责,才有可能真正的学会成长,我们一定要明白,哪些事情是我们和孩子之间共同的事情,哪些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一个人永远没有办法替代孩子成长,即使是父母也是这样子的。
➡️家长为什么会控制,为什么会焦虑呢?
1家长担心孩子学坏,担心孩子的未来,但是孩子学习不好,未来拿不到学历等等,孩子行为一有偏差,我们就十分焦虑,一焦虑控制的手就伸出来了,就出现干涉孩子的行为。
2来自于应试的压力, 一方面老师会给孩子施加压力,另一方面的老师会通过家长,也会给家长施加压力,而往往随波逐流的家长会把老师施加给家长的压力,再次施加给孩子,那么孩子就面临着双重的压力。
别人考多少不重要,只要你下定决心,未来也能做到,你考第一是妈妈的骄傲,你考倒数第一,你依然是妈妈的骄傲,成绩只是一个数字,说明不了什么,重要的是你尽力就好。人生有成败,考试有好坏,不可能每件事情都很顺利。今天的不好就是明天的好,不做第一但我们可以做唯一。
3来自于我们童年的成长环境,或者是我们自己和自己父母的关系。自己童年有未完成的心愿或未达成的理想,或者是我们童年有遗憾或者有某种缺失,我们往往会无形的,无情的会转嫁和移情到孩子身上,希望孩子不要重蹈我们的覆辙,或者是希望孩子不要总的老路,或者是希望孩子实现我们未完成的理想和目标。
我们和孩子是两个完全独立的生命体,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完整性一样去保护孩子的完整性,这种情况表现为我们家长总希望把孩子培养成我们希望的那样,但事实上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独有的状态和生活的方式,以及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价值使命和未来。
4很多家长总是希望孩子出人头地总希望孩子出类拔萃,还有很多家长告诉孩子我们这辈子就这样了,你可要替我们争气,你可不能给我们丢脸.
属于你自己的事情,你要自己去努力完成,自己努力去实现自己努力去拼搏,一味的寻求让孩子这么解决,让孩子去替代,让孩子去实现,而自己没有成长的话,孩子本身自己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又增加新的问题。所以,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这才是最好的办法,每个人都得为自己的生命负责,孩子学习孩子该学的,你学习你自己该学的各归其位,各司其职,其乐融融。我们了解孩子学习没有责任感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干涉控制以及我们的焦虑,导致焦虑控制啊,干涉啊,最后导致责任发生转移。所以说,家长要学会克服自己的焦虑,当你变了,孩子一定就变了。
➡️为什么要克服焦虑?
1焦虑的情绪就等于告诉孩子,我对你现状极为不满,所以焦虑的情绪背后就是对孩子极大的一种否定。就等于告诉孩子,你现在的优点我看不见,但你的缺点我非常清楚,各位再挑剔指责中长大的孩子是没有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的。
2家长如果长期处于一种焦虑和阿着急的不满的情绪状态,那么直接结果会导致孩子心神不宁,这种不稳定的情绪会使孩子内心产生极大的恐慌,或者是恐惧。
➡️跟孩子讲三个分离的一段话: 1爸爸妈妈从今天开始也要像你一样好好学习啊,儿子或者女儿,你每天都在进步,爸爸妈妈也不能落后,这就成为一个陪伴者。
2你要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之所以要学习,是因为爸爸妈妈明白了一个道理,每个人都只能为自己的学习负责,每个人都只能为自己的未来和人生负责,就像爸爸妈妈不能为你的人生负责,你也不能为爸爸妈妈的人生负责是一样的。都要成为自己生命当中的主人,不管以后你怎么对待自己的学习,爸爸妈妈要做一个对自己成成长负责任的人,所以呢,我要开始好好学习,当然我更希望你也能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因为你是一个XXX样的孩子.
3从今天开始,爸爸妈妈要把学习的责任完完全全交给你。交给你了,不是不管你,而是爸爸妈妈知道你有能力为自己的学习负责,或者知道你能管好自己的学习,或者爸爸妈妈早就应该还给你了,过去没法给你不是因为你做不到,而是因为爸爸妈妈这个不敢相信你是我们的问题,跟你没关系啊,当然呢,如果你需要的时候,爸爸妈妈会一直支持你,我们一起共同进步,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