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古城,素有“美比西施,秀甲苏杭”的美誉,而我之魂牵梦萦凤凰则更大程度上是由于沈从文湘西文化的缘故。
暮春三月,与朋友们结伴而行,终于有机会一睹其芳容,了了自己的一桩夙愿。
凤凰之旅一度是受了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所吸引,因而,此行更像是一次文学朝圣。
沈从文在谈及《边城》时说:“我要表现的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七百里酉水流域的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在边城风俗画卷里,作者把自己的希冀与追求投射在众多淳朴美好的人物身上。然而边城人那种沉浸于生活、融汇于自然的心态却常常使人惦记着那梦幻般的世外桃源图景,湘西农村宁静、安逸的生活,醇厚朴实的人情世态,健美古朴的风俗习惯,优雅的山光水色,宛如一幅优雅别致的人情画卷。
因而,那片神秘的土地,那段远古的回忆,逐渐由模糊变得清晰。3月27日,晌午时分抵达凤凰,沿着凤凰县政府大门徐徐而入,便开始了此次凤凰之旅。
作为旅游为特色和支柱的古镇,县政府的格局古色古香,透着几分古朴与厚重的味道。进入中心广场,一具现代化的“凤凰”雕塑标志立于广场中央,我不知道凤凰古镇之名究竟缘何而来,而如今这座雕塑却成了游人竞相拍照留影的地方,俨然成为其最重要的标识。
与凤凰雕塑遥相对应的古城墙,则自然地坦诚着泛黄的历史与久远的回忆。
沿着曲曲折折的街巷行走,道路并不宽,几乎全是青石板路,沱江两岸的建筑很有风格,是具有苗族建筑特色的吊脚楼,雕花木门木窗、青瓦青砖,透露出历史的久远和文明的积淀。
然而,充斥其间的却是许多小资情调的休闲吧、酒吧,夜间,霓虹闪烁的江边酒吧飘荡出狼嚎之音,似乎冲淡了古镇宁静古朴的氛围,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地大煞风景。
兴许是旅游这种“引进来”“走出去”战略,使古镇也步入了现代化的快车道,冥冥之中在追求一种风尚,一种流行趋向。
在凤凰,到处都可见苗族刺绣、苗族银饰、蜡染制品等工艺品,名目繁多,实在是令人眼花缭乱,刺激着自己的视觉,让人无法抗拒其强烈的诱惑。
还有姜糖是凤凰的一大特产,可以作为馈赠亲友的佳品,另外还有怯寒的功能, 可以有效应对古镇经常雨量充沛而带来的侵扰。
在古镇举目可见姜糖,而且“某氏姜糖”,简直无法估计有多少家,仿佛每个人都可以在姜糖前面冠上自己的姓氏,而自成一家,美其名曰“某氏姜糖”,也无从打听到底哪一家才是最地道的,然而不容忽视的是他们都或多或少的有些名人、名牌效应,借着这些优势,打造和提升自己的品牌。
次日,才有幸瞻仰了沈从文故居,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在一条小巷子里,正所谓是“酒香不怕巷子深”,一代文学大师所生长的地方,古镇的山水滋养了大师的灵气与性情,在中外文学史上盛开成一朵奇葩,与诺贝尔文学奖情结有了一些渊源。
这座具有浓郁湘西明清建筑特色的“四合院分前后两进,中有方块红石铺成的天井,大小共11间,两边是厢房,房屋系穿斗式木结构建筑,采用一斗一眼合子墙堆砌,马头墙装饰的鳌头,镂花的门窗,小巧别致,古色古香。”
故居内陈放着先生的遗墨、遗稿、遗像和遗物,檀木方桌、藤编靠椅、木质结构架子床,极具文人气息。
这座坚固结实、历经沧桑风雨的百年老屋,是一座蕴含深厚并且掘之不尽的文化源泉。图片而沈从文的墓则很简单,坐落在凤凰县城听涛山下,长眠于沱江之滨,寄托着一代文学大师对于故乡的始终眷念与终极关怀。
生于斯,回归于斯,是一种情感与灵魂的回归。也许这是他心中的“希腊小庙”,是“理想的建筑”,结束漂泊的岁月,静静的徜徉于此。
同时,也最好地印证了他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
不知道先生决定“从文”的时候是否预料到自己的文学造诣会蜚声文坛,而其故乡又因了他而名誉中外,成为多少文人墨客憧憬向往的地方,我亦已经分不清是凤凰成就了沈从文,还是沈从文成就了凤凰古城,也许他们已经合为一体,不可分割。
从湘西农村走向大都市的沈从文,自始至终都保持着自身的古朴,始终在逃离着喧嚣、浮华,安于寂寞,并且甘于淡泊。
正如墓碑铭文:“照我思索,能理解人;照我思索,可认识人。”先生曾经自我评价道:“我人来到城市五六十年,始终还是个乡下人,不习惯城市生活,苦苦怀念我家乡那条沅水和水边的人们,我感情同他们不可分。虽然也写都市生活,写城市各阶层人,但对我自己的作品,我比较喜爱的还是那些描写我家乡水边人的哀乐故事。”
次日下午离开凤凰,结束了此次凤凰之旅,由于时间仓促,许多景点未能一一参观,但是仍然不虚此行,到凤凰旅游感受的只是一种氛围,体验一种宁静致远的气魄与感受“爱”与“美”的人生形式。
到凤凰旅游不应只是走马观花似的拍照留影,而应用心去旅行,用心去体会古朴的民风,感喟遥远的传说。
你不必去追问“明天”和“永远”到底有多远?心存一分期冀,现实就不会沧桑。
写于2010年4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