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弥小木
老二马上要成为一名小学生了,前几天让买书包。除了书包,上学怎么能少得了铅笔,老大上一年级时,老师有要求买具体的铅笔型号。
说起来,到现在我也没太搞明白,铅笔之间的2B、H、2H等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
童书总是能给我带来惊喜,关于铅笔之间的区别,在这本《放大镜君和家中的科学》里,居然就那么不经意间科普了。
童书作家阿甲说“读者不是天生的,需要由深爱阅读的读者来打造,其中就包括有经验的读者为孩子推荐曾经深深打动过自己的童书。”
作为一名阅读者的我,有没经验另说,深爱是一定的。这本打动我的童书,毫不犹豫地分享给了孩子。
《放大镜君和家中的科学》,由日本的人气科普作者上谷夫妇所著,书中通过放大镜君的角色,带着孩子发现家中的科学。在内容上,由课程教授、中学理科教科书编委会成员左卷健男把控。
阅读《放大镜君和家中的科学》,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会发现生活中的事物,原来藏着那么多的科学知识。
关注身边的生活
《放大镜君和家中的科学》里的内容,是孩子们身边能看到的。介绍的是房间、厨房、浴室卫生间、客厅里的事物。
日常的生活中,有什么问题值得思考呢?看了《放大镜君和家中的科学》会明白,我们平淡如水的日常中,有很多问题值得思考。比如胶水为什么能把纸粘起来?为什么不同盘子上,保鲜膜覆盖容易程度不同?卫生纸和面巾纸有怎样的区别?……
《放大镜君和家中的科学》里的内容,就像一粒粒知识的种子,借由这本书,孩子们会发现原来身边的生活,有这么多值得探索的内容。
当孩子觉得无聊时,环顾四周看看有什么内容是可以关注的,不妨开启一场身边事物的思考探索之旅。
未来太过遥远,过好眼前的生活,是我们、我们的孩子马上就能做的一件事。美学大师朱光潜曾说过,他遵循着“三此主义”的生活方法。所谓的“三此主义”,包括了“此身、此时、此地”。
跟着放大镜君的视角,带着好奇心,过好“此身、此时、此地”的生活。
轻松好读的图解
《放大镜君和家中的科学》的画风,我家老大的评价是“图片很好懂”。
确实很好懂:有一看就懂的解说
有细节的放大
有对比的解析
相比于文字的解说,图解更容易懂。其实不仅仅是好懂,在阅读《放大镜君和家中的科学》的过程中,内心有种被治愈的感觉。悄悄说一句,被童书治愈,这也是我越来越喜欢看童书的原因之一。
讲解深刻的解析
孩子觉得《放大镜君和家中的科学》里,对知识的讲解非常得深刻。这一点,是孩子的看法。当然,对于她的这个总结,我也是认同的。
《放大镜君和家中的科学》从问题入手,到原理的讲解,再到日常生活中的拓展应用,有的还有可操作一番的实验。配上可爱的插画,让孩子们对原本看似枯燥的知识,多了一份好奇与乐趣。
《放大镜君和家中的科学》,带着孩子们从新的角度,用简单又深刻的方式,了解身边的科学。
如何应用
现在,每一本和孩子一起读过的童书,都会顺便问问,在他们的眼中,这本童书有哪些打动人的因素?被打动的这些因素里,又有哪些可以为我所用?
阅读,体会到乐趣就好了。可以吗?当然可以。但如果能将书中的应用起来,那再好不过。
我家老大总结了两点:
1.以后做科学报考时,可以参考书中的模式
进入初中之后,孩子的课程里,需要做的书面总结变多。《放大镜君和家中的科学》对知识的讲解与总结,是很好的范本,尤其图解的方式。
2.日常生活中坏掉的物品,了解原理后,可以自己修理
孩子的这点想法,老母亲是万万没想到的。不过确实符合孩子的心性,她喜欢拆解东西。韩国时尚教母米兰奶奶,用了7年的冰箱坏掉后,心中都懊恼不已。对于家中的物品,米兰奶奶也是能修则修。
读完这本《放大镜君和家中的科学》,孩子除了能体会到阅读的快乐,还可以将书中的知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应用起来。
以上两点,是我家老大阅读这本《放大镜君和家中的科学》后,觉得可以应用到生活中的方面。你们的孩子读完后,又有哪些不一样的想法呢?欢迎留言分享。
写在结尾的话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最近介绍的几篇童书中,加入了孩子的视角。这是我偷懒了吗?并不是。虽说买书的主体是大人,可一本童书,孩子喜不喜欢看,孩子能收获多少,才是最重要的。
加入孩子的视角,可以给其他的家长与孩子一个参考。不然,大人说得天花乱坠,孩子不喜欢,那买回去的书,大概率是要在书架上吃灰的。
《放大镜君和家中的科学》,以卡通的形象,用通俗易懂的方式,通过身边事物,让孩子发现生活中的思考乐趣。
我是弥小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