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资治通鉴》-422
“夫天亦有所分予:予之齿者去其角,傅其翼者两其足,〔〖胡三省注〗师古曰:谓牛无上齿则有角,其余无角者则有上齿。傅,着也;言鸟不四足。分,扶问翻。予,读曰与。去,羌吕翻。傅,读曰附。〕是所受大者不得取小也。古之所予禄者,不食于力,不动于末,〔〖胡三省注〗师古曰:末,谓工商之业。〕是亦受大者不得取小,与天同意者也。夫已受大,又取小,天不能足,而况人乎!此民之所以嚣嚣苦不足也。〔〖胡三省注〗嚣,音敖;嚣嚣,众怨秋声也。〕身宠而载高位,〔〖胡三省注〗载,乘也。〕家温而食厚禄,因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于下,民安能如之哉!民日削月朘,〔〖胡三省注〗孟康曰:脧,音揎,谓转踧也。苏林曰:脧,音镌;古俗语谓朒为脧缩。师古曰:孟说是也。揎,音宣。踧,音子六翻。〕浸以大穷。富者奢侈羡溢,〔〖胡三省注〗羡,饶也,读与衍同,读与衍同,音弋战翻。〕贫者穷急愁苦;民不乐生,安能避罪!此刑罚之所以蕃〔〖胡三省注〗乐,音洛。师古曰:蕃,多也,音扶元翻。〕而奸邪不可胜者也。天子大夫者,下民之所视效,远方之所四面而内望也。近者视而放之,〔〖胡三省注〗师古曰:放,依也,音甫往翻。〕远者望而效之,岂可以居贤人之位而为庶人行哉!夫皇皇求财利,常恐乏匮者,庶人之意也;皇皇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大夫之意也。〔〖胡三省注〗皇皇,急速也。〕《易》曰:‘负且乘,致寇至。’〔〖胡三省注〗此《易》解卦六三之辞也。〕乘车者,君子之位也;负担者,小人之事也。此言居君子之位而为庶人之行者,患祸必至也。若居君子之位,当君子之行,则舍公仪休之相鲁,无可为者矣。〔〖胡三省注〗公仪休相鲁,之其家,见织帛,怒而出。其妻食于舍而茹葵,愠而拔其葵。曰:“吾已食禄,而夺园夫、红女利乎!”舍,读曰捨。言为君子者当如公仪休;若废而不遵,则无可为者矣。〕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胡三省注〗师古曰:一统者,万物之统皆归于一也。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春王正月。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此言诸侯皆系统天子,不得自专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胡三省注〗辟,读曰僻。〕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按〗“广川董仲舒对曰”结束〕
天子善其对,以仲舒为江都相。会稽庄助亦以贤良对策,〔〖胡三省注〗《汉书》作“严助”,盖明帝讳庄,避之也。会,工外翻。〕天子擢为中大夫。〔〖胡三省注〗按《考异》曰:《汉书》武纪:“元光元年五月,诏举贤良,董仲舒、公孙弘出焉。”仲舒传曰:“仲舒对册,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县举茂才、孝廉,皆自仲舒发之。”今举孝廉在元光元年十一月,若对策在下五月,则不得云自仲舒发之,盖武纪误也。然仲舒对策,不知果在何时;元光元年以前,唯今年举贤良见于纪。三年,闽越、东瓯相攻,庄助已为中大夫,故皆着之于此。仲舒传又云:“辽东高庙、长陵高园灾。仲舒推说其意;主父偃窃其书奏之,仲舒由是得罪。”按二灾在建元六年,主父偃传,上书召见在元光元年。盖仲舒追述二灾而作书,或作书不上,而偃后来方见其草藁也。〕丞相卫绾奏:“所举贤良,或治申、韩、苏、张之言乱国政者,请皆罢。”奏可。董仲舒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者皆师尊之。及为江都相,事易王。〔〖胡三省注〗江都易王非,景帝子,帝之兄也。谥法:好更故旧曰易;音亦。〕易王,帝兄,素骄,好勇。仲舒以礼匡正,王敬重焉。
【白话】
“天对万物也有一定的分配赐予:赐给利齿的动物不让它再长犄角, 赐给双翅的鸟类只让它有两只脚,这是让已受大利的,不能再取得小利。古代那些接受俸禄的官员,不许靠气力谋食,不得经营工商末业,这也是既得大利就不能再取小利,与天的旨音是相同的。那些已得大利又要夺取小利的人,连天都不能满足其贪欲,更何况人呢!这正是百姓纷纷怨叹困苦不足的原因。那些达官显贵,身受朝廷荣宠而居高位,家庭富裕又享受丰厚俸禄,于是凭借着既富又贵的资本和权势,在下面与平民百姓去争利,百姓怎比得上他们啊!百姓逐日逐月地被削弱,最后陷入穷困。富袷的人奢侈成风挥金若土,穷困的人走投无路苦不聊生;百姓没有感觉到活着有什么乐趣,怎么能避免犯罪呢!这正是刑罚繁多却不能制止犯罪的原因。天子的官员,是平民百姓观察仿效的对象,是远方各民族从四面八方向中央观察仿效的对象;远近的人都观察和仿效他们,怎么可以身居贤人的高位却去做平民百姓所做的事呢!急急忙忙地追求财利,经常害怕穷困,这是平民百姓的心理状态;急急忙忙地追求仁义,经常害怕不能用仁义去感化百姓,这是官员应有的意境。《易经》说:‘既背负着东西又乘车,招来了强盗抢劫。’乘坐车辆,这是君子的位置;身背肩担,这是小人的事;《易经》的这句话,是说居于君子尊位而去做平民百姓的事,这样的人,一定会招来祸患。辅政的方法之外,就没有别的方法了。(〖按〗“此言居君子之位……无可为者矣”:或可译为:“这是说,处于君主之位却从事本该常人做的事,患祸必然到来。若处于君主之位,就该做君主该做的事;然而不像公仪休在鲁国当宰相那样,就没什么作为了。”)
“《春秋》推崇的天下一统,这是天地之间的永久原则, 是古往今来的一致道义。现在,每个经师传授的道不同,每个人的论点各异,百家学说旨趣不同,因此,君主没有办法实现统一,法令制度多次变化,臣下不知应该遵守什么。我认为,方向不同,所有不属于儒家‘六艺’范围之内,不符合孔子学说的学派,都禁绝其理论,不许它们与儒学并进,使邪恶不正的学说归于灭绝,这样做了就能政令统一,法度明确,臣民就知道该遵循什么了!”
〔〖按〗“广川董仲舒对曰”结束〕
武帝很赞赏董仲舒的对答,任命他做江都国的相。 会稽人庄助也以贤良的身分参加了考试对答,武帝擢拔他担任中大夫。丞相卫绾向武帝上奏:“举荐来的贤良,有研究申不害、韩非、苏秦、张仪的学说,扰乱国家政治的,请都予以遣返。”武帝批准了奏请。董仲舒从小研究《春秋》。孝景帝时做了博士官,进退举止,不做任何不合乎礼法的事,学者们都用尊师的礼节尊敬他。等到董仲舒做了江都国的相,侍奉江都易王刘非。易王刘非,是武帝的哥哥,历来骄横,好逞勇力。董仲舒用礼义来辅佐纠正他,易王也很敬重董促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