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父母学习:2/100
第一个问题:怎样为孩子的中小学学习做好长远规划,提升未来成功的概率?
第二个问题:学困生是怎样形成的?怎样避免孩子成为学困生?并尽可能提升孩子的学业成就
第三个问题:什么是人格教育?为什么要重视人格教育?怎样进行人格教育?
第四个问题:怎样才能在育儿路上减少焦虑?
概括为:做好规划-发展学业-塑造人格-减少焦虑
第一个问题:怎样为孩子的中小学学习做好长远规划,提升未来成功的概率?
家长有没有思考过,在我们所在的区域,我们的孩子考上211/985的概率分别是多少?
以重庆为例:每三个人当中,有一个人读不了高中;每三个人当中,有一个可以上本科;每五个人当中有一个上一本;每50个人当中有一个上211;每90个人里面有一个人上985.
假如,家长觉得孩子考上一本就可以了,也只有20%的概率
那考上985就万事大吉了嘛?
当然不是,整个社会都在由学历社会向能力社会转变!
那对于我们家庭教育的启发是:必须把生存和发展结合起来发展。
发展是有双曲线:
第一曲线 是全面发展,是核心素养 表现在学校的学科成绩上
第二曲线 是个性发展,表现在家庭的投资上,比如孩子可能在语言上有天赋、数学天赋、艺体天赋、动手、,就可以做艺体投资,这可能是孩子未来职业发展的增长点。
那对于我们家庭教育的启发是:对于有特长的孩子,就要重点培养;对于看不出明显优势的孩子,就要发展核心素养和通用能力,以便未来可以迁移
接下来,注定是人工智能时代,在人工智能时代,孩子要么有突出的优势,可以在某个领域拥有极强的能力,甚至把自己一个人变成一家公司,这就是现在大量涌现的超级IP。要么孩子具有极强的通用能力,可以自由的在不同职业之间切换,形成复合能力,换句话说,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应试上,在当今时代是落后的家庭教育策略。只有双曲线复合策略,才能成倍的提升成功的概率。
学校里的学习为什么重要?
因为学校的学习培养的是基础能力,所以叫基础教育、义务教育。
第二个问题:怎么提升学业成就的问题?
先不说怎么让孩子成为优等生,先说怎么别让孩子成为学困生
学校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什么?是厌学
厌学不止带来学业落后的问题,还带来一系列的副作用,比如身心不健康、沉迷手机等等
如何避免孩子厌学?是家长一开始必须思考的问题
孩子为什么会厌学?
1、孩子找不到生命的意义
过去的孩子为生存而战,现在的孩子,哪怕经济下行也衣食无忧,他们没有刻苦学习的理由
2、学校的学习往往是简单重复的。
是机械训练的,不是基于真正的核心素养,很难引起孩子的兴趣,只能靠外部驱动,孩子缺乏内在的动机,缺乏内在的动机,哪怕是学业成功的孩子,他们往往爱的也是学习成绩,而不是学习本身。
换句话说:即没有意义感也没有成就感是造成厌学的主要原因。
如何解决孩子的厌学问题?
1、帮助孩子持续获得成就感
可以从成就感入手,帮助孩子持续获得成就感,形成良性循环,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良好的自我镜像。
所以第一个结论是 :在早起尤其是小学阶段,尤其是小学中低段,家庭必须重视跟进学习,让孩子进入良性循环。
许多孩子,在中低端不重视跟进,到了高段以后,发现孩子学业出现问题了,才各种临时抱佛脚,又是给孩子压力,又是请人补课,往往就晚了。
2、家长如何帮助孩子进行学业跟进?
那怎么跟进?家长要明白,孩子学业成绩要好?往往有三个重要的概念?
这三个因素分别是:先前经验、必要难度、元认知
打个比方:
你想要成为拳击高手,你必须在相关领域具有丰富的经验,包括你的体能水平、先前的训练和比赛经验,这些叫先前经验
你的训练不能一直停留在舒适区,你必须找更强的对手来练习,来增加训练难度,让你的训练始终处于最近发展区,这叫必要难度,这是最近发展区的另一种表述。走出舒适区,就是增加你的负荷。
高品质的学习就是增加有价值的认知负荷,最后,你还得对整个训练本身进行评估,比如哪些策略要优化,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这些叫元认知,这些相当于一个调节优化系统。
我们需要对学习本身进行学习,进行反思,这就是元认知,就是说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要反思我们的态度,是成长型思维还是固定性思维?我们要学会掌控自己的情绪,让他成为我们燃料,而不是引发火灾。我们要用一套不断迭代的习惯,把关键动作凝固下来,以减轻认知负荷,降低选择困难症,这就构成了学习中非常重要的第三部分:元认知
而家长最能做到的是什么?
是先前经验,这是学习中最重要的,学校最容易忽略的,家长又最能做到的部分,它应该成为家庭教育的重点!
什么叫先前经验?
比如同样遇到一个新问题,老医生比新医生反应速度更快,而且更准确?就像遇到同样的交通问题,老司机的反应速度比新手司机更快更好一样。
注意:新医生不是不聪明,新司机也不是不聪明,他们都不是笨而是缺乏经验。
所以,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的孩子成绩不好,不是因为他笨,而是因为他缺乏先前经验。
不要认为孩子笨,我们要给孩子补经验,经验补够了以后,孩子自然而然就会变得越来越聪明
先前经验有两种,一种是通用的先前经验,一种是专门的或者叫相关领域的先前经验
比如说:阅读就是通用的先前经验,简单的讲,在绝大多数领域,如果阅读能力低,发展都会收到影响
当然,你的语文学好了,数学就一定能学好吗?这还取决于你的数感水平,你之前数学的学习经验,就是你还需要相关领域的先前经验。
在小学阶段,最重要的是通用的先前经验,它的核心就是阅读,所以小学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就是实现阅读的自动化。
阅读自动化,可以增强信息的提取速度、降低大脑的负荷,就像修高速公路,高速公路修得越快,你就能跑得更快,当然你跑的速度还要取决你车子本身的性能有没有迭代,
阅读能力是所有学科的通用能力,而在阅读这件事情上,家长做好两点就可以了:
第一点,让孩子养成每天阅读30分钟的习惯,它比做作业更重要
第二点,你要知道应该读哪些书?至少知道读哪个方向的书。
把先前经验解决了百分之八十,孩子成为学困生的概率就会降低80%
第三个问题:什么是人格教育?为什么要重视人格教育?怎样进行人格教育?
许多家长把人格教育当做纪律教育,这是对人格教育的误解。
人格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更聪明、更自由,而不是给孩子枷锁,更不是把孩子刻板化格式化。
人格教育的内容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教孩子如何生活?
这个内容分解一下,包含两个重点:
第一个重点:如何认识自己?我是谁?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我的价值观是什么?
第二个重点:怎么和别人相处?如何认识社会?如何认识他人?
人格教育的本质是价值观的教育,在古代叫做家风,现代教育功利主义盛行,很成问题。
孩子的内心没有稳定的价值观,他在人生的汪洋中没有锚点,没有可以一直矫正航道的北极星。
如果没有北极星的永恒照耀,孩子怎能忍受当下的惊涛骇浪。
那人格教育怎么教?两条路径
第一条路径:在生活中教,家庭要有共同生活,我们要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导师、参谋,教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二个路径:共读电影、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来教。
前者是直接经验,后者是简介经验。
人格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教会孩子如何面对逆境,如何在逆境中保持信念和乐观,这本质上也是在训练成长型思维。
人格教育与学业学习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经常讲学习动机,最深次的学习动机,就是来自于孩子的人格,源于孩子对我是谁,这个问题的持续性回答。
人格解决的是意义,是目的性问题。而意义感是学习最深的动机。
尼采讲过一句话:人一定知道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生活!
那更不用讲,在学习中必须付出的艰苦努力了?
第四个问题:怎样才能在育儿路上减少焦虑?
焦虑具有传染性,在焦虑状态下,家庭的动作容易变形,亲子关系很容易被破坏,我们很容易把焦虑转化为压力,甚至暴力,强加给孩子。
要降低焦虑,就要了解,我们为什么会焦虑,并建立一些基本的理解原则。
焦虑源于缺乏知识带来的不安全感。
比如:你送孩子去医院,你很焦虑,但是医生不焦虑,医生不焦虑不是因为这不是他的孩子,而是他对于病情的熟悉,对结果有比较好的预测,知道要采取哪些行动,这些行动有哪些预期的结果。
换句话来说,医生拥有确定性,但是很多时候,我们用虚假的确定性来骗自己。
比如:我们不知道为什么会打雷?我们给出的解释是天上有雷公雷母,有了解释,我们就不焦虑了。
在比如:有的家长为拼音学习焦虑,是因为他没有想明白,拼音学习根本不重要,但是他不会为阅读焦虑,因为他自己也不看书,他意识不到缺乏阅读对孩子造成的重大影响。
孩子做作业的时候,他不焦虑了,但是他不知道这个作业对孩子的学业成长有多大的帮助。
怎样降低焦虑?
一、接纳不确定性
从本质上讲,安全感是一种幻觉,确定性是一种幻觉,不确定才是世界的本质,也是发展的本质。
不确定带来风险,也带来机会。
当我们抱着,我的孩子一定要考什么大学的执念的时候,往往事与愿违。
我经常讲要输得起,我们要有这个心态,往往你更能赢!
二、通过自身的学习寻求相对的确定性
比如,我们要知道,在孩子学习的不同阶段,哪些是最重要的事情。
换句话说,我们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越是投入时间研究,越是生命在场,越不焦虑。
你既不在场,又要成绩,这是最容易焦虑的。
最后,孩子的生命是自己的,没有自主性就没有一切,而在孩子自主发展的过程中,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是成长的一部分,人生就是这样的:用大把的时间迷茫,在几个瞬间成长!
放下焦虑,抓大放小,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