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0观影计划 第13部
by / 弓谷所長
我在回家的高铁上看了费尔南多·索拉纳斯的这部电影《云》,电影里阿根廷的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上空的云很厚,厚的快压垮了这座城市。
影片的最后,一直陪伴着镜子剧院一起度过被政府和企业强拆命运的观众,腾云驾雾地观看最后一部告别演出,电影落下帷幕。
等我再从《云》中缓过神时,抬起头,呼啸而过的窗外已经临近黄昏了。
没有雨,没有雾,只用重重的霾。
而你可能想象不到,电影里布宜诺斯艾利斯这座城市已经下了1743天的雨了。在雨中,倒行的人群、车辆、时钟……像阿根廷这个国家一样停滞了脚步,甚至开始倒退。
如果想读懂电影在说什么,首先必须了解的是导演索拉纳斯。
在二月份的美洲片单中我只选择了一部阿根廷的电影,其他的都是美国的。主要原因就是费尔南多·索拉纳斯已经被安利了太多次了,他的《旅行》《南方》一直都被影友和自媒体提及。这次看的《云》也一样,一部典型的索拉纳斯风格电影。
索拉纳斯是学戏剧出身的,所以在他的电影中很多影片都会做成四幕剧的形式,比如在《云》中,则是以“镜子剧院-等待-淹没-咆哮”四个幕展开。
他的电影表达方式是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这种风格的导演,执意于将现实放置于虚幻的环境中,插入许多怪诞、离奇的幻境,使现实看起来变得虚假。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在电影中所反映和披露的更多是对社会、政府和国家的讽刺。而索拉纳斯则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他就是利用《云》这部电影,讽刺了阿根廷这个经济不断退步的国家。
同时,索拉纳斯还是“第三电影”流派的开创者,他一直在为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化生存而努力。“第三电影”泛指第三世界电影工作者所制作的反帝、反殖民与反种族歧视、反剥削压迫等主题的电影。
作为阿根廷电影的旗帜人物,费尔南多·索拉纳斯在戛纳、柏林、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奖无数。2004年第54届柏林电影节上,索拉纳斯接过了一座特殊的金熊——终生成就奖。
了解了索拉纳斯的履历之后,再来看《云》这部电影,就会更加深刻的多。
足够吸引人眼熟的就是那张充满幻想的电影海报,但电影所传递的情感,可能一点都没有海报带给人的那般美好。
在这座阴雨绵绵的城市,生活在底层的人,活的拮据而悲惨。即使经济萧条,市场萎靡,但政府依然像恶魔一样对待着他们,官僚勾结,互相推诿,甚至警察可以随意敲诈、枪杀百姓。
而“镜子剧院”作为底层人消遣的娱乐场所,也面临的要被拆迁,改造成商超的命运。
奇怪的倒行人群车辆,浓重的云层和下个不停的雨,对于讨厌阴雨天气的我来说,电影所传递的压抑和黑暗,比想象中的要残酷。
一座破旧却又透露着艺术气息的老剧院,观众稀少门可罗雀,甚至拮据到连每个月的电费都支付不起;两个为了剧院不被拆迁而苦苦坚持的老艺术家,在每一次表演却依然精神抖擞;一个为了生计不得去电台跳舞,甚至被迫去援交的舞女,却有着给孩子带件漂亮白色裙子的寄托;还有一个热爱戏剧的青年……
在残酷的社会环境下,他们维持着对艺术的最后一息热情,也憧憬着对生活最后一息残存的希望。
这是电影带给人的含蓄的悲伤,它不算歇斯底里,却会让人产生淡淡的忧伤。
在电影的最后一场告别演出,观众们踩着云层前来观看,那些都是一直默默陪伴的镜子剧院的观众。
前来劝诫老艺术家放手的曹洛说:“今晚不会有观众的。演员不可能演独角戏,也无法忍受孤独……”
最后的歌者唱到:“别相信那是真的,那是这座城市的欢乐和哀伤。”
我在想,最后这批蜂拥而至的观众是真的存在吗?还是只是老艺术家最后幻想出来的盛况?
不过对他来说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他倾尽毕生去捍卫了戏剧最后的尊严,而他也即将老去,他学会了说“不”,学会妥协,一切就不会失去。
“第三电影” ThirdCinema:泛指第三世界电影工作者所制作的反帝、反殖民与反种族歧视、反剥削压迫等主题的电影。其具体主张由索拉纳斯与Octavia Getino在1970年代初期合写的《迈向第三世界电影》(TowardaThirdCinama)文章中提出。他们称资产社会依其封闭与被动的艺术观所拍摄的电影商品(主要指好莱坞电影)为“第一电影”;作者电影、巴西新电影、表现主义电影等强调个人经验的作品为“第二电影”,“第二电影”是第一电影的一条出路,但是已是体制的极限;而在革命中产生,与体制对抗的电影则是“第三电影”,亦可称为解放电影与游击电影。这两位导演强调“第三电影”必须是制作体系无法吸收,且异于体制的需要。作者提到:“摄影机是影像/武器的无穷征收者,放映机则是一秒发射24格的步枪。” “第三电影”必须创造一套全新的电影语言,这包括手持摄影机、“非完美”影像和无所不在的跳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