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芦花会唱歌(33)(之 鸭子得瘟疫)

小姨砌上新瓦房,大舅砌上新瓦房,母亲操心劳碌,瘦了许多,也舒坦了许多。

庄稼人,一天到晚苦来苦去,除了身上衣裳口中食,最大的图腾,就是建几间遮风挡雨的房子。

帮助弟弟妹妹完成了最大的心愿,这下,母亲又踏踏实实地做自家的事了。

可是,生活不会天天阳光灿烂,风雨常常出其不意地把人吹打得晕头转向。

父亲放养的鸭群得瘟疫了。

父亲在芦苇荡里圈了一块空地,养了一群鸭子,早上起来收鸭蛋,下午送回家,囤在圆圆的笆斗里。

专门有人上门收购鸭蛋,有多少要多少,钱归母亲管理,家里的吃穿用度都要通过母亲的手。

父亲脾气暴躁,动辄大喊大叫,但是对于家事对于钱,他基本听从母亲的安排。

一只竹竿,一条小木船,一趟鸭子,父亲一个人,在芦苇荡里转东到西,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父亲白天在芦苇里转悠,领着鸭子在水里扎猛子觅食,晚上就睡在鸭圈旁边的柴棚子里,常常一整天遇不到一个人。

母亲常说父亲是天大的胆子。

偌大的芦苇荡,各种怪鸟的叫声此起彼伏,各种明灭怪诞的光闪闪烁烁,芦苇连绵起伏,一阵呼啦来,一阵呼啦去。

尤其是狂风暴雨袭来的夜晚,电闪雷鸣,各种各样的声音交织在一起,说是鬼哭狼嚎,也毫不为过。

鸭圈像一只颠簸着的小小的船,随时会被风浪掀翻打沉。

父亲是不是正如他嘴上说的不害怕,还是真正的没有选择?

刮风下雨是常事,他总不能因为害怕,就把鸭子撂荡里,自己躲回家吧?

我更相信,父亲的胆大是长期无奈的选择。

父亲不怕芦苇荡里漫无边际的孤寂,不怕暴风雨带来的鬼哭狼嚎,父亲怕的是鸭群被冲散。

而鸭群被风雨打散是常有之事。

暴雨袭来,父亲划着小木船,嘴里吆喝声声,赶着鸭群往鸭圈的方向游。

总有鸭子被风雨打得晕头转向,渐渐跟不上趟,失去了组织。

父亲顶着风雨,先把大部分撵进鸭圈,系好篱笆,再掉头寻找那些散兵游勇。

风雨打得人睁不开眼,父亲不敢作丝毫的停顿,鸭子是他的命根子。

父亲划着小船,到处找,到处喊。

茫茫的风雨之中,父亲来来回回地划船,来来回回地盯着水面,寻找他的鸭子。

从白天到黑夜,从黑夜到白天,茫茫的水面上,只有父亲一个人,没有人知道他内心的无助,也没有人晓得他无处安放的害怕。

以至于长大的我,一想起这样的画面,时常由自主地鼻子发酸,可是,这样的画面,父亲经历了无数次。

失而复得的鸭子,总有一两只失踪、死去与伤残,为此,父亲总要难过好一阵子。

风雨还不是父亲最害怕的,最叫父亲手足无措的是鸭子得病。

而鸭子生病往往有传染性,一倒一大片。

每每遇到这种情况,父亲急得火烧眉毛似的,到处抓药问诊,还不见效果,父亲就蹲在墙角,一句话不说,整日整日地抽旱烟袋。

大舅家砌好房子的那个秋天,父亲的鸭子得了不明原因的怪病,全部死亡,一只不剩。

父亲胡子拉碴,眼睛通红,那是我第一次见父亲淌眼泪。

那段时间,父亲更沉默了,几天不说一句话,熟人跟他打招呼,他没听见似,头也不抬。

母亲问他事情,他要么转过去不理睬,要么就是吼回去。

一天他主动跟母亲说话,要再买鸭子回来放。

母亲当即摇头,说什么也不同意他再折腾,不可能再让钱白白打水漂。

母亲不拿钱出来,父亲吵也没用,就住去鸭圈,十天半月不回家。

二哥不放心,去荡里看望父亲,父亲默默地守着他的鸭圈,好像那些鸭子还在呱呱地围着他叫。

母亲去荡里叫父亲回家,父亲置之不理。

两个月后,父亲跟着人卖鱼虾卖螃蟹,半年下来,不但没有赚钱,还亏了不少。

母亲心疼钱,没少嘀咕,自然也没少争吵。

吵到不可开交的时候,母亲就赌咒发誓,这辈子就是穷死饿死,都不会拿出一分钱买鸭子。

吵过之后,母亲就心软了。

因为对吵的时候,父亲暴跳如雷,吵过了,就整天整天不说话,像个病人似的萎靡不振。

三吵两吵,母亲终于拿钱给父亲买鸭子。

一只竹竿,一条小木船,一趟鸭子,父亲一个人,在芦苇荡里转东到西,嘴里发出奇怪的叫唤鸭子的声音,这个时候的父亲,才活力满满。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