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任力是我们从事某项工作需要具备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及其相应的行为方式。这是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大卫·麦克利兰提出来的。
据资料统计,《财富》500强中超过半数的公司应用胜任力模型。在一项基于全球426家公司的调查中,有80%的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应用胜任力模型。
由此可见,胜任力模型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它是一种人才标准;
2.它是区分绩优人员与一般人员的核心特征、
3.它是行为化的描述;
4.它是可观察和衡量,且不是一层不变的。
胜任力模型有若干个,今天介绍的是冰山模型。
1. 冰山模型的诞生
能⼒挖掘必备思维模型冰⼭模型,由美国著名⼼理学家麦克利兰提出,被称为划分个⼈竞争⼒的思维模型。
「冰⼭模型脑图」
这一模型把人的胜任力分为5个要素:知识与技能、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动机。人的全部素质由显性和隐性素质构成。
显性素质是浮在水面上的体显——知识和技能。这些包括外在形象、技术能力、各种技能等,部分的可以通过学历、职业证书证明。而这些的素质就像水面上的冰山一角,是非常有限的,但是这些是显性的。
隐性素质是包括潜在在水面之下是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动机,具体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
2.冰山模型如何具体利用
技能(Skill):指一个人能完成某项工作或任务所具备的能力。
知识(Knowledge):指一个人在某一领域拥有的经过总结与凝练的系统的认识,比如对事物的本质、特点、关系的描述或对事物运行规律、方法、流程的总结等。
自我概念(Self-Concept):指一个人通过反映评价、社会比较和自我感觉等方式对自身在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和社会角色等方面的认知。
特质(Trail):指一个人可表现于许多环境的、相对持久的、一致而稳定的思想、情感和动作的特点。
动机(Motive):指在一个特定领域的自然而持续的想法和偏好,它们将驱动、引导和决定一个人的外在行动。
基于原版的冰山模型和洋葱模型,针对各要素在逻辑性以及整个概念的关联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学者对冰山模型进行了修订。核心变化点是增加了洋葱模型中的“价值观”要素,并把特质和动机的排序进行了对调。
修订后的冰山模型进一步突显了其行为原因分层解析的内涵,各要素排序依次是冰山在水面上的第一层“技能Skill”和第二层“知识Knowledge”,冰山在水面下的第三层“价值观Values”、第四层“自我概念Self-Concept”、第五层“动机Motive”和第六层“特质Trait”。
这就是我今天要介绍的冰山模型,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是社会角色,也就是生命的价值是新增设的一层。
价值观:即使会做、也掌握了相关知识,但如果一个人认为某种行为不重要,那可能也不会做出这一行为。判断某种行为重要性就跟价值观有关,当一个人感到某种价值很重要时,采取体现该种价值的行动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在网络上有很多种冰山模型,那今天我们要说的是美国学者莱尔·斯潘塞在《工作胜任力:高绩效模型》。
用冰山模型划分个人能力,找到自己底层的天赋,帮助自己去匹配合适的领域或者工作;
如通过分析不同岗位、专业对个人知识,能力、特征的要求来得出一个匹配程度。
通过冰山模型帮助自己分析事情失败的原因:是知识技能不够,做的不够完善,还是能力不足需要加强,又或者是自己动力不足,不够匹配;能力和动机与事物越匹配,其自我竞争力越高,实现的价值也就越大。
提升知识
获取知识的途径很多,但要做针对性的学习,专业领域的知识能够帮助我们减少认知上的盲区,但不能帮助我们实现能力的提升;从问题中寻找答案的规律,需要一定的逻辑,框架思维,而这些思维便是能力的体现;
例如,当一个人认为某件事情非常重要,他就会持之以恒地去,坚持刻意练习,就像我现在去收集一些是思维模型。
提升技能
冰山模型的胜任力模型可以为个人,指明努力的方向,激励自己提升工作技能,学习和掌握工作职位所需要的新知识核心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工作要求、内容以及实现途径,努力提高个人技能,为自己早日实现核心的技能奠定基础。
图/来自圈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