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如何应用,首先要认识到思维的实际就是推理过程,也就是从一件事情、一个事物推测和联想到另外一个有关的事物,形成新的概念或者信念。从本质上讲,这属于认识上的一次跳跃,从已经确定的事物跳跃到另一项未知的事物,而这份已知就成为推定的根据。
在蔡钰的《批判思维15讲》里提到我们面对一段思考的时候,开始时要检查结构是否完整性,包括论题,论证和结论。关于论题我们需要检查它的两件事:
第一,这个论题是在讨论某个事实,还是在讨论某种价值主张?
第二,你有没有正面回答问题?
我们在面对“论证”这个要素的时候,有三个必问的问题:
前提是什么?
这些前提都成立吗?
这个推理有效吗?
我们要特别留心思考过程用到的关键概念,要看看它是不是前后一致、是不是在立论者和接受者之间存在理解偏差。我们需要关心关键概念的准确性和精确性是否达标。
关于审视结论。我们应该问三个问题:
第一,你的观点有根据吗?有根据的观点,才能算结论。
第二,你有没有偷换结论?
第三,你有没有让结论先行,再找理由证明它?
进一步地蔡钰又有一个“十大问题反问清单”,
1.你面对的观点是什么?这是一个推断、一个猜想还是一个感觉?
2.审视这个观点,对我重要吗?
3.这个结论是在回应论题吗?
4.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
5 思考过程中,有没有什么概念的意思不够明确?
6.思考过程用到了哪些隐藏的假定?
7.换一种信念,你的结论会不同吗?
8.换一种立场,你的结论会不同吗?
9.换一种情绪或欲望,你的结论会不同吗?
10.这个结论是不是只在某些边界内适用?
在这清单里,除了对论题、论证和结论的审视外,哲学里认识结论不同是由主客观多种因素造成,要端正立场和信念,运用正确思维方法,减少被情绪左右。
考虑以上这些问题,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
1. 质疑假设。第一步,就是弄清楚什么时候才要质疑假设。另一个质疑假设的方法,就是考虑替代方案。
2. 用逻辑进行推理。这个论点的每一个环节是不是都有证据支持?所有的证据是不是环环相扣,从而得出合理的结论?
也就要去寻找思考的事物值得信任的条件。证明一件事物并不简单,它意味着要对一件事物进行试验和检验,然而这是完成推理所须经历的。
3. 运用多元化思维。人们越是听到别人表达出与自己相同的观点,他们的观点就越会变得两极分化。
这就是所谓的开放心态,人们如果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信息领域,就会形成信息茧房,这应该避免,开通多种获取信息渠道,对比判断,不断学习、从多个角度来看待问题。一种动态思考模式,没有固定的思考模型,只要多学习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随时迁移优秀经验,成为掌握多元思维的人,才能拥有开放包容的心态。
香港大学李天命教授提出的思考方法学的工具有助批判性思维,作为对于蔡钰老师的补充,主要包括语理分析、逻辑方法、科学方法和谬误剖析。语理分析要点在于厘清问题、思想或概念,使我们弄清楚思考的问题究竟是什么;逻辑方法的功能在于审核论证是否正确,从而合情推理;科学方法提供一套可获取或判别经验知识的程序;谬误剖析则为以上三项引申及补充,作用在于将通常碰到的错误思维方式加以界定和归类,避免思维谬误,降低因为信念、立场、情绪或欲望对问题判断的影响。
通过批判性思维抵达真相需要一些“认知美德”,如谦逊、怀疑、对其他观点的开放态度、集体探究的精神、准备好对抗权力的心态、创造更好知识的渴望,以及让道德以事实为指导的意愿。《做出明智判断的10个方法》给出了10条有助于思考和判断的原则,
1. 保持怀疑,但不要怀疑一切;
我们应该保持怀疑的态度,但不要走向虚无主义,无论是完全不怀疑还是彻底地愤世嫉俗,实际上都是轻信的行为,只不过是不同形式的轻信。
2. 相信理性,但不要确信不疑;
理性要求我们保持谦逊,而不是确信不疑,对于理性,最合理的看法应该是既不把它拔得太高,也不把它降得太低,如果只是臣服于理性,那么理性本身并不会引导我们走向真相。相反,理性更像是一个导航工具,如果知道如何使用它,以及自己在探求什么,那么它就可以帮助我们更接近真理。
3. 追求确定性,但不要执着于确定性;
想要变得更聪明,我们就需要了解自己被蒙蔽的方式。缺乏确定性是经验知识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特质。无论是对个体还是整个人类而言,想要了解这个真实的世界,探索的过程就必然是无穷无尽的,而这可能会迫使我们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我们所持有且判断为真的东西一直保持着开放状态,并不断地接受检验,如此通过检验的理念就会变得更加可靠。
4. 学会认知,更要学会如何创建新的认知;
真相需要创建,也需要发现。有时候,与其争辩关于过去事实的不同版本,不如去关注那些即将被创造的真相。过去的事实已无法被改变,但未来的事实尚待塑形。
5. 关注事实,更要关注描述事实的方式;
其他替代性的视角不应被视为真相的替代品,而应被视为对真相的扩展。各种合理视角的出现,并不会导致真相的崩溃。相反,我们应该尽可能多地发掘这些视角并把它们融合在一起,以创造出能更全面反映现实的视角。
6. 不盲目相信,而是追问何人受益;
权力并不能揭示真相,真相必须向权力发问。在真相背后,权力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但我们相信,世界上至少有一些真相不只是权力的表达。只有采取这种态度,我们才能回应权力对真相的扭曲。
7. 不擅下结论,而是审视更多证据;
为了做出更好的道德判断,我们需要更优质的知识。只有在既符合人性,又符合世界的实际情况时,我们的道德判断才会具有影响力。
8. 为自己思考,而不是独立思考;
我们应该为自己思考,而不是独自思考。理性的缺陷在于,我们无法完全证实自己的判断,却又不得不依赖于自己的判断。我们逃避不了对自己判断能力的锻炼。康德说“勇敢地运用你的理性吧!”一定要敢于去认知,当然,这不可避免地可能犯错,但一定要自己去想,因为没有人可以替你做决定。
9. 不轻易否定,而是多角度评判;
我们不应该把精神领域的真相与世俗的真相相比较,而应该将它们视为不同的物种。宗教知识和世俗知识为我们提供了关于世界的截然不同的事实,因而它们相互冲突。但如果能意识到人们所坚守的真相是不同类别的,那么,共存也是有可能的。
10. 不追求中立观点,而是形成观念之网。
真相需要整体地去理解。真相的证成或证伪从来都不是独立的,真相之间相互联系,形成真相之网,所有真相彼此相互支撑。真相之路的作用在于,让我们尽可能地扩大自己的信念之网,尽可能编织进更多真实的线索。
通过以上的初步应用批判性思维的方法进行思维训练,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是很有必要的。无论是生活、学习还是工作,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在遇到困难或者重要的抉择时,就会更容易对不同的问题进行客观分析,并有效探寻解决方法。相反,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即使一个人学习再多,见识再多,这人也不会成为一个真正成熟的人。
参考文献:
蔡钰《批判思维15讲》
哈佛商业评论《连批判性思维都没有,还怎么做个明白人》
戒子由、梁沛霖 《李天命的思考艺术》
约翰·杜威 《我们如何正确思维》
朱利安·巴吉尼 《做出明确判断的10个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