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孔子世家》有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摘选一:
有一段父子之间经典的对话,告诉了我们努力读书和不读书的大不同。
儿子刚上学不久就问当农民的父亲,人为什么要读书。父亲说,一棵小树长一年的话,只能用来做篱笆,或者当柴烧。
10年的树可以做檩条。20年的树用处就大了,可以做梁,可以做柱子,可以做家具。
一个小孩子如果不上学,他7岁就可以放羊,长大了能放一大群羊,但他除了放羊,基本上干不了别的。
如果小学毕业,在农村他可以用一些新技术种地,在城市可以到建筑工地打工,做保安,也可以当个小商小贩,小学的知识够用了;如果初中毕业,他就可以学习一些机械的操作了;如果高中毕业,他就可以学习很多机械的修理了;如果大学毕业,他就可以设计高楼大厦,铁路桥梁了;如果他硕士博士毕业,他就可能发明创造出一些我们原来没有的东西。
“知道了吗?”儿子说知道了。
爸爸又问:放羊、种地、当保安,丢人不丢人?儿子说丢人。
爸爸说:儿子,不丢人。他们不偷不抢,干活赚钱,养活自己的孩子和父母,一点也不丢人。
不是说不上学,或上学少就没用。就像一年的小树一样,有用,但用处不如大树多。
不读书或者读书少也有用,但对社会的贡献少,他们赚的钱就少。
读书多,花的钱也多,用的时间也多,但是贡献大,自己赚的钱也多,地位就高。
那次谈话给儿子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从此儿子在学习上不需要威逼更不需要利诱,就会做出最好的选择。
摘选二:
在《意林•阅读》2017年3月期看到一篇文章,题目叫《我们为什么要读大学》,作者刘同,其中有这么段话:大学就像幸福自在的天堂一样,拥有无限的选择和最大限度的自由,上大学,不为任何人,只是为了自己,为自己能够展翅高飞,飞去认识更多更有趣更优秀的人。
生活案例:
一个同宿舍大学同学考到北大读研后给我来了封信,信中有这样一句话:“到了北大,感觉就像搭上了通往天堂的末班车!”这句话经常被我引用到课堂与学生共勉。
个人反思:
小时候不知道学习,也不知道读书为啥,到年龄后每天按时上学、放学,学的好坏父母也从来不问(因忙于生计无暇顾及,还有父母也没有体会过上学的滋味),浑浑噩噩度过了小学、初中。
初中时与一同村同学交往甚密(其哥哥是我村恢复高考后的第一个大学生),这时候他经常给我说起哥哥上大学的好处,虽然自己从未接触过,但心存向往。
到高中后虽然成绩可以,但学习也不努力,第一年高考差6分落榜,家人问我:“还上吗?”,自己想考大学太简单了,于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上”,于是交了复读费继续上学,复读一年真真感觉到学习的辛苦,也感觉到了自己的努力,有付出就有收获,一年后接到了大学的录取通知(是乡广播站播放的),从此也走上了人生的另一个起点,我感觉到复读一年收获最大的不是拿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而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自信心的磨砺。
如果说人生是一本书,那么大学生活便是书中最美丽的彩页;如果说人生是一台戏,那么大学生活便是戏中最精彩的一幕;如果说人生是一次从出生到死亡的长途旅行,那么大学生活,可以使我们看到最灿烂的风景。四年的大学生活,激情飞扬、朝气蓬勃、思想奔放,充满豪情壮志、充满期待和幻想。大学更是加强自身修养,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象牙塔,收获了人生中最重要的真诚,友善,尊重。四年光阴,青春无悔!
2010年晚冬,到北医三院看病,晚上到清华校园转了转,因刚下雪,除了见到三五个匆匆的身影外,并无特别的感觉,因害怕感冒,了了赶回旅社。2016年夏,因考察引进人才来到北大,凭单位介绍信进入校园,之后在王同学的带领下,到北大档案室、教学楼,顺便转了下校园、在食堂吃了顿饭,课上曾给学生讲即使北大保安,也说不定是从哪个别的名牌大学毕业的,今天从官网看了一下北大的简介,只有了了1117字,也没有固定的校训,有点体会到我同学说的“天堂”的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