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喜欢写诗,更爱喝酒,正所谓“诗中有酒,酒中有诗。”
“李杜”好酒,妇孺皆知;白居易爱酒“有过之而无不及”;陶渊明爱美酒,不为五斗米折腰,却为斗酒痴迷。
喝酒有时是为了助兴,有时是为了营造气氛。
比如白居易喝酒从不喜欢“喝独酒”,他会约上好友,“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冬日雪夜,煮酒饮茶,围炉夜话,岂不快哉!
但,诗人喝酒更多的时候是借酒消愁。
李白说:“抽刀断水水风流,借酒浇愁愁更愁。”
唐寅醉卧桃花间,“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这醉卧的背后却是痛苦不堪的人生经历。
其实喝酒本就是让人喜悦的,但酒具有的一定麻痹性作用,它容易让人麻痹自己,让人处于一种恍惚的状态以至于不感到那么的失落。
其实让人醉的不是酒,而是那些让人难忘的经历和过往。
一醉解千愁,醉了,什么都忘记了,酒不醉人人自醉。
难过不开心的时候总是想,喝醉吧,忘了吧。
但往往事与愿违,喝醉之后整个世界模糊了,你却变得清晰起来。
醉酒的人往往都是清醒,只是想借着酒劲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从前,李白喝高了,就写了一首《月下独酌》,当时他醉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然后还举起酒杯,和月下花影共舞。他内心也许是愁的,可是表现出来的却是一种快乐的状态。
写醉酒诗最好的也是李白。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醉酒的状态是:“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美酒给李白壮了胆,连皇帝的面子他也敢不给。
不同的人醉酒之后,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有一些人会笑,有一些人会哭。还有一些平时锯了嘴儿的闷葫芦,会突然变得话多,特别有表现欲。
比如我们今天的主角辛弃疾,他喝高了想找人说话。
没有人他就对着松树说,他问松树自己是不是喝醉了。其实他内心是很排斥这种醉酒的状态的,因为饮酒误事。
另外,民间还有一种说法:当一个人心里有事时,才会喝醉。
辛弃疾不肯承认自己心里有事,所以他不承认自己醉了。见到“松树要来扶”自己,于是马上呵斥对方:走开!才不要你管呢!我不知道有多么清醒。
其实,辛弃疾一辈子都“热血沸腾”,一直在暗中招兵买马,图谋收复河山。
他喝醉了就算了,想不到他还有闲情“反刍”自己醉酒的模样。所以这首词初读的时候,让人感觉有一点想笑。
不过,笑过之后,当我们想到辛弃疾平生的志向,和他的遭遇后,又有一点笑不出来了。甚至,更多时候都想替他哭一场,哭他报复无法施展,哭他郁郁不得志。
辛弃疾的性格是非常倔强的,他一生的志向就是抗金报国,但是阻碍他实现理想的力量实在是太强大了,完全不是个人的力量所能抗衡的。
所以,他痛苦的时候就想买醉,但是喝醉了之后,他又不肯承认自己喝醉。谁叫他是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良臣呢!
他的性格让他宁愿去做孤芳自赏的屈原,也誓不向那些投降派低头。因此,他唯有买醉,以吐露自己倔强的心声。
就像周星驰所说的:我演了一辈子悲剧,可大家都说是喜剧。
但是现在再回味一下星爷的戏,小时候可能看不懂只是觉得好笑,现在再来看却有一种想哭的感觉。
有些电影是喜剧的皮,却是悲剧的底子。
就像喜剧演员一样,自己才是最抑郁的那个人。
《西江月·遣兴》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赏析
这是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全词借醉酒而大发牢骚,抒发了词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伤感和愤慨,呈现出词人的耿介、旷达的性格。上片写闲居中的饮酒读书生活,下片描写醉中情态。
这首词题目是“遣兴”。从词的字面看,好像是抒写悠闲的心情。但骨子里却透露出他那不满现实的思想感情和倔强的生活态度。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上片的意思是喝醉酒我暂且尽情欢笑,哪有工夫整日发愁?近来我才觉得古人的书本,的的确确是没有半点可信的!
西江月: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又名“白蘋香”“步虚词”“晚香时候”“玉炉三涧雪”“江月令”。双调五十字,平仄两协,上下片字句作法相同。
遣兴:遣发意兴,抒写意兴。且:暂且。贪:尽情。
那:同“哪”。我醉何如:我醉成什么样子。
词的上片词人说忙在喝酒贪欢笑。可是用了一个“且”字,就从字里行间流露出这“欢笑”比“痛哭”还要悲哀。
词人是无法排解内心的苦闷和忧愁,姑且想借酒醉后的笑闹来忘却忧愁。
这样,把词人内心的极度忧愁深刻地反映了出来,比用山高水长来形容愁显得更深切,更形象,更可信。
接着两句进一步抒写愤激的情绪。
孟子曾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说的是书上的话不能完全相信。
而词人却说,最近领悟到古人书中的话都是不可信的,如果相信了它,自己便是全错了。
表面上好像是否定一切古书。其实这只是词人发泄对现实的不满情绪而故意说的偏激话,是针对南宋朝廷中颠倒是非的状况而说的。
辛弃疾主张抗战,反对投降,要求统一祖国,反对分裂,这些本来都是古书中说的正义事业和至理名言,可是被南宋朝廷中的当权派说得全无是处,这恰恰说明古书上的道理现在都行不通了。
词人借醉后狂言,很清醒地从反面指出了南宋统治者完全违背了古圣贤的教训。
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下片的意思是昨夜我醉倒在松树旁,问松我醉到什么程度?我疑心松枝摆动是要来搀扶于我,连忙用手一推说:“去!”
这首词下片更具体写醉酒的神态。
“松边醉倒”,这不是微醺,而是大醉。
他醉眼迷蒙,把松树看成了人,问他:“我醉得怎样?”
他恍惚还觉得松树活动起来,要来扶他,他推手拒绝了。
这四句不仅写出惟妙惟肖的醉态,也写出了作者倔强的性格。
仅仅二十五个字,构成了剧本的片段:这里有对话,有动作,有神情,又有性格的刻画。小令词写出这样丰富的内容,是从来少见的。
“以手推松曰去”,这是散文的句法。
《孟子》中有“‘燕可伐欤?’曰:‘可’”的句子。
《汉书·二疏传》有疏广“以手推常曰:‘去’!”的句子。
用散文句法入词,用经史典故入词,这都是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特色之一。
从前持不同意见的人,认为以散文句法入词是“生硬”,认为用经史曲故是“掉书袋”。
他们认为:词应该用婉约的笔调、习见的词汇、易懂的语言,而忘粗豪、忌用典故、忌用经史词汇,这是有其理由的。
因为词在晚唐、北宋,是为配合歌曲而作的。当时唱歌的多是女性,所以歌词要婉约,配合歌女的声口。
唱来要使人人容易听懂,所以忌用典故和经史词汇。
但是到辛弃疾生活的南宋时代,词已有了明显的发展,它的内容丰富复杂了,它的风格提高了,词不再专为应歌而作了。
尤其是象辛弃疾那样的大作家,他的创造精神更不是一切陈规惯例所能束缚。
这由于他的政治抱负、身世遭遇,不同于一般词人。若用陈规惯例和一般词人的风格来衡量这位大作家的作品,那是不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此词语言明白如话,文字生动活泼,表现手法新颖奇崛,体现了作者晚年清丽淡雅的词风。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