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发现孩子的才华,小时候多去做尝试。小时候,做加法,长大后,做减法。
当你把你所学的所有知识,编织成一张网,你的心中就会对所发生的事情,快速地找到解决的最优方案。在我们年龄幼小时,多读书,多尝试,在众多的尝试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坚持下去,工作以后,就需要做减法,保持一两项自己最喜欢、最擅长的,把其他的舍掉。
当你真正地想要做成一件事情时,你会发现,做成一件事不易也需要时间,若你想要很多,不如真正地选择其中一项,把它发挥到极致。
在看课本的时候,你所学的知识是孤立的,一篇又一篇的文章,如果你把这些知识放在生活中,从视频中,从各种课外书中去涉取,甚至到实际的发生的那个地方去,你会全身地去感受,再回看课本,体会更深,不会孤立地去记知识,而是用心地感受了一遍。
我们会把人们分成外向型和内向型,从知识城邦里面,我知道了怎么区别内向和外向?
内向就是从内心找能量,工作一天,回家以后,会积攒能量;外向就是从外界找能量,和朋友们一起,热闹且开心。
直到我读到了一本书,书中是这样写的:内向的人与外向的人,最主要的区别是:他们力量的来源。外向的人从环境及周围的人那里,汲取能量,而内向的人一般,通过独处或者内省恢复力量。
如果只是简单地知道,就只是知道,但你又通过书,知道了其中深刻的理解,你会更深地去理解内向与外向,而我们的性格也只是相对于来说,对待不同的人与事,我们都会有不同的表现。
你会在刚开始学习到一个知识点的时候,在脑中留下一个印象,直到又遇到和你读到的相似的,给予它的解释,会再次加深你的印象。慢慢地,我喜欢把这些知识都串联起来,成为自己的,可以输出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而它也在反哺我,所有的,你不懂的,你不熟悉的,你会发现:它都发生过,只是,你不必再重新做一遍。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很多的路,很多的错,我们都可以不必再做一遍。
有的作者在读过他的书以后,你会发现,他正是因为童年有困惑,或者想不通一些事情,或者和他人的不同,致使他们走向了他们现在所做的工作,如果,他没有经历这些,他会从事这些吗?他会是现在的样子吗?偶然地,生命中的一次突发事件,就有可能迈入不同的领域。
晚辈们要千万小心,擦亮眼睛,在笃信前辈们的结论之前,考量结论的语境和作者的心境(由书—人—环境—历史阶段),从它们的背后更加深刻地理解,前辈们所书写的书籍及表达的东西。
最深的见识不是教得会的,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们讲究“悟”,一个悟字,终生习得。
学会知足,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每段时光都是最好的时光,活着,就是最好的。